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575469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3
《浅谈课堂教学转型的技术背景与认识论根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课堂教学转型的技术背景与认识论根源 论文关键词:课堂教学教育信息技术建构主义认识论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的转型可以理解为当前关于课堂教学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形态的诸多根本性变化。课堂教学的转型有着深刻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但最值得关注的两个直接动因无疑是当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当代认知心理学对人类认知,特别是人类学习的过程与特征的揭示。教育信息技术主要是通过所谓的“网络化交往”来影响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方法手段。而建构主义认识论则通过“意义建构”颠覆了传统的客观主义的认识论,引起了人们对知识、学习、教学、教师等概念的重新审视。 课堂教学是一种最基本的教育实践活
2、动,也是教育史上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研究课题。现代意义的课堂教学从夸美纽斯时代走来,三百多年间,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教学、布鲁纳的发现教学、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教学、罗杰斯的非指导教学、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以及当下中国围绕素质教育的主题在各地所开展的诸如新基础教育、主体性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改革实践等等,这种对课堂教学永不停歇的多样化的探索,使得课堂教学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人们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也不断完整与深入。由于当代多重交织因素的推动,课堂教学正在经历一个不可逆转的转型。而促成这次深刻转型的诸多因素中,最值得关注的无疑是技术背景与认识论根源,并且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
3、某种微妙的关系。 一、课堂教学转型的技术背景 信息技术是当代科技发展最快也最为神奇的技术,它正在对全球的经济、社会产生前所未有影响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学习方式,人类的整体生活由此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尼葛洛庞蒂曾经创造了“数字化生存”这一术语来描述信息时代的人类生活。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领域。当信息技术渗入到教育领域时,使教育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网络化的社会注定会催生网络化的教育,教育信息技术时代也就此降临。课堂教学也无法回避这种冲击,并且由于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提供技术支持,有可能引发课堂教学根本性的变化
4、。现代信息技术也必然会催生一些新的教学思想,教学交往的方式与价值观正在引发深层的变革。由此课堂教学转型的技术根源就十分醒目地凸现出来。 在实践层面上,首先,信息时代的网络化教育将真正实现“网络化交往”。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交互的平台,使教育活动具有空前的自由。学习者甚至可以在完全非受控状态下成为网络信息的受众,因而使学习者的多重的自主选择成为可能,主体意识也有可能得到真正的实现。其次,网络能整合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与教育服务,并能实现远距离的实时传输。各种数字图书馆、数据库、专题网站、学科专家的个人网页、虚拟学校、虚拟教师等都有可能随时突
5、破时空限制来面对学习者。因而学习者的个性化教育需求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个性化教育真正成为可能。再次,信息技术时代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都会产生巨大的变革。教育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表征,而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也即课堂教学肯定会接受某种现代性的改造,甚至有可能被一种信息化、网络化、学习化、个性化色彩更浓的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所取代。 在观念层面上,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匹配的教学思想不断涌现,其基本观点有:第一,强调学生主体作用,主张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这是针对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传播,不注重能力培养的应试教育而
6、提出的。第二,强调教材的基本性和结构性,重视教材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克服了传统教材专业科目划分过细,只强调纵向的逻辑联系,不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的缺陷。第三,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重视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主张由学生通过探索和意义建构途径获取知识,克服行为主义的不足。第四,强调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参与的意识。这是针对传统的教学情境而提出的。第五,强调教育的社会化、终身化。即学生学习环境的拓宽,受教育阶段的延长。第六,强调教育的平等化、个性化。反对传统教育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强调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1]。 另外,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与
7、在教育领域的普遍使用,使得当代课程的形态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的信息化的课程文化通过课程与信息文化的整合而得到全新的建构。由于课程与教学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或者说,这两者本身就是相互融通与统一建构的,使得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对传统的课程教学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学者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进行一定的阐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质上就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或开发理论与实践,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实施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样式的发展
8、,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进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