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走出误区-对于工具性翻译观的反思

浅论走出误区-对于工具性翻译观的反思

ID:9573675

大小:5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03

浅论走出误区-对于工具性翻译观的反思_第1页
浅论走出误区-对于工具性翻译观的反思_第2页
浅论走出误区-对于工具性翻译观的反思_第3页
浅论走出误区-对于工具性翻译观的反思_第4页
浅论走出误区-对于工具性翻译观的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走出误区-对于工具性翻译观的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论走出误区:对于工具性翻译观的反思 提要:工具性翻译观将翻译固化为静止的、被动的传输工具。随着当代哲学、诠释学由工具性语言观向本体性语言观转变,翻译行为与翻译成品作用日益普遍,重新审视工具性翻译观的定势对于推动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一问题至今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从翻译本体论的角度剖析工具性翻译观论断的性质、成因及弊端,认为翻译不是工具,而是具有鲜明语言文化个性的交往主体,呼吁研究者进行必要的甄别和考察,从另外一个角度研究翻译的本质与功能。  关键词:翻译;工具;语言工具论;主体性;译者     RethinkingonNon-Instr

2、umentalTranslationVieics,Beijing100081,China)  ationoflanguagevieinstrumentalitytonon-instrumentalityinmodernphilosophyandhermeneutics,theconsiderationoftranslationasinstrumentmustbeabandoned.Intheinstrumentalvieportanceisneglected,foritregardstranslationonlyasapassiveandself-effac

3、ingtool.Thoughseeminglytrivial,suchanideahasbeenextensivelyinternalizedintoastereotypeandthereforedetrimentaltotranslationpracticeandtheorization.Allthishasurgedtheauthortodissectitsnature,causesanddisadvantagesentoratool.  Keyent;vieent;subjectivity;translator    1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翻

4、译理论流派纷呈,研究视域更加广阔,理论建构更加系统化、规范化,新观点、新方法、新标准层出不穷,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习惯性误解,影响翻译研究的高度和广度。长久以来,存在一种先入为主的翻译工具论调。翻译的传播、中介作用毋庸置疑,但单纯将其界定为语言际、文化际的无声工具则有失公允。翻译工具论将翻译对象化,割裂了翻译行为与人自身的本质关联,使其成为仅供随时表达和再现的被动工具,极大地忽视了翻译的本体性,直接导致翻译研究和实践的众多弊端,对翻译研究的高度和广度产生严重影响。深入研究翻译的层次、内涵,对于翻译问题实施本质性、规律性的解释,是译论研究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

5、,须要反思翻译工具论。  2何谓工具性翻译观  我们批判翻译工具论,并非针对工具性语言(metalanguage)(钱冠连2003)、元翻译(蔡新乐2005:195-211)、工具性翻译(instrumentaltranslation)(Nord1991)等相关翻译研究,也非针对作为文本的翻译产品,而是关系到特定理论和实践过程的研究。在此过程中,翻译降格为派生性的沟通工具,翻译及译者的存在被轻视、怀疑甚至忽视,进而被简单理解为单纯的转换手段以及工具性的研究。从工具论角度看,翻译可能表现为一种自我消解,译者也随着关键性角色被否定而沦为一仆二主的“舌人”、“带着

6、镣铐的舞者”;可能表现为一种为了统一的模式而进行的千篇一律的机械复制;可能表现为人云亦云、教条主义译论的问题系,成为过度抽象化、过度人文化研究的理论资料;或可能由于研究者陷入某理论权威的圈子里不能自拔,最终被遗弃、分解或歪曲。翻译工具论仅仅注意翻译对于源语世界的表征,无法对翻译生成之后翻译行为的继续实施合理解释。研究新批评、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翻译热潮的更替可以看出,传统翻译工具观的指导力极其有限,反思翻译工具论势在必行。本文从翻译本体论角度强调在语言、历史、政治、文化交流等过程中,翻译不是外在的、单纯的工具性载体,而是具有鲜明语言文化个性的交往主体,在人的

7、表情达意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尝试通过分析翻译工具论的本质、成因及危害,重新审视这一至关重要的论题。  3工具性翻译观的缘起  翻译工具论不可能是空穴来风,笔者认为其根源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释。  3.1语言工具论的印迹  翻译活动是不同民族语言之间进行沟通的跨语际文化实践。由于翻译的本体问题是语言,对于翻译本质的认知就不可避免地受到语言观的影响,于是不难理解,翻译工具论部分源自语言工具论。至少到上世纪60年代,这种传统语言观仍在语言学研究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语言工具论主张,“语言本质上是一种表象,表象的背后是深层的思想语言”(高玉2008:28),它忽视了语

8、言的思想本体性,将语言简单地视为表象的符号系统,抹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