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哲学思想研究

康有为哲学思想研究

ID:9572250

大小:5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2

康有为哲学思想研究_第1页
康有为哲学思想研究_第2页
康有为哲学思想研究_第3页
康有为哲学思想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康有为哲学思想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康有为哲学思想研究【摘要】康有为是我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代表人物,是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家和思想家。康有为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决定了其哲学思想具有局限性。但是,康有为在进行哲学思想的创作中,把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同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并进行改造、选择和批判的学术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康有为哲学思想两面性    康有为哲学思想的两面性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康有为是首个试图建立哲学系统的思想家,也是试图用西学来扩大与充实中国哲学的第一人。在康有为哲学思想中,我们不仅能看见唯物主义思想和唯心主义思想的并存,而且能发现进步思想与保守思想的相互交织。可以说,康有为哲学思想是西方近代

2、先进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的结合体。康有为哲学思想的这种两面性,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自然观中唯物主义思想倾向与唯心主义思想倾向并存。康有为不仅继承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气”的概念,而且深受从西方传入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  康有为“尝考泰西所以致强之由”,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他们“立科以励智学”。因此,康有为主张向西方寻求真理,首先就应学习他们的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在他看来,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宇宙万物都基于“气”逐渐演化而成;这“气”只具有湿热性或干冷性,是属于物质性的东西。康有为对自然界的这一看法,无疑是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这里,他虽然借

3、用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气”的概念,但就其整个思想来看,基本上还是从当时的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出发的,因此带有近代的意味。  根据这一思想,康有为反对程、朱“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的说法。他认为:“凡物皆始于气,既有气然后有理。”如“有气即有阴阳,其热者为阳,冻者为阴”,这阴阳即是气之理。据此,他断定:“朱子以为理在气之前,其说非。”明确地否定了程、朱的理在气外、理在气先的客观唯心论。康有为还反对程、朱把封建纲常名教说成是“天理”,提出:若天地,则光、电、热、重相摩相化而已,何所谓的君臣、父子、夫妇……这些封建纲常的“理”是什么?康有为认为,有人形而后有智,有智而后有理。理者人之所立。贾谊谓立君

4、臣等上下,此非天之所为,乃人之所设。故理者,人理也。在这里,康有为所谓封建纲常名教的“理”,并不是自然界的“天理”。它“乃人之所设”、是“人理”。把自然界的“天理”与社会的“人理”划分开,这是正确的,是为改革封建专制制度的主张服务的。当然,以为封建纲常名教的“理”纯属人的智慧创造物,也是不正确的,是一种唯心史观。  康有为虽在自然观方面提出了某些唯物主义观点,并对程、朱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作了批判,但其所掌握的自然知识非常粗浅,而带有很多主观推想的成分。因此,我们应该批判地分析他这部分哲学思想。  历史观中既有积极进步一面也有落后保守一面。康有为的历史观是一种古代哲学思想与近代自然科学进化思

5、想的混合物,因此,他在感受到“世界开新逢进化”的时代气息时,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产生变异进化的观念。康有为认为宇宙各种天体皆由湿热之气“展转而相生”,湿热之气则依次生草木、禽兽、人类。  人类出现以后,“积仁爱智勇而有宫室饮食衣服以养其身,积仁爱智勇而有礼乐政教伦理以成其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逐渐变化发展而来的。在他后来的《公羊三世》学说里也体现了这样的观点。康有为“三世”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社会历史是变易进化的;人类历史进化的顺序是“据乱世”——“生平世”——“太平世”,不可颠倒、不可混乱、不可以相等;从“据乱”到“生平”到“太平”,一世比一世进步文明,只有到了“太平大同”,才是人类

6、最美满极乐的世界。  康有为所谓的“据乱世”、“生平世”、“太平世”,基本上是三种不同的政制,即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君主立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他的“三世”说的实质在于肯定人类社会历史在不断向前进化,即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封建专制制度必然要变,即逐步变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再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他批判了顽固守旧派的理论武器“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教条,为变法维新提供了哲学依据。  同样,康有为的社会历史观也存在着另外的一面。虽然他在政治上主张改良维新,但思想上却深受董仲舒的矛盾“合一”论、西方自然科学进化思想“渐进”论的影响。这就使他的“三世”说成为了一种典型的资产阶级庸俗进化论

7、。不难看出,这种学说既否认事物的矛盾斗争,又只讲量的进化反对质的突变和飞跃。  康有为认为:“中和”即矛盾调和是“大道之本”,就是说,他整个哲学的根本精神是讲妥协调和的。在阶级社会里,历史的进化不是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进行的,而是通过扩充人的“不忍之心”——仁爱精神,去渐渐消除和融合人们之间的种种界限(矛盾)。当社会的一切界限(矛盾)都被仁爱精神消融了,人类便进到了最高的境界——“大同”。这当然只是他头脑里的幻想。客观现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