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心理契约与大学生就业探讨

企业心理契约与大学生就业探讨

ID:9570388

大小: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3

企业心理契约与大学生就业探讨_第1页
企业心理契约与大学生就业探讨_第2页
企业心理契约与大学生就业探讨_第3页
企业心理契约与大学生就业探讨_第4页
企业心理契约与大学生就业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企业心理契约与大学生就业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企业心理契约与大学生就业探讨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阐述“心理契约”理论,探讨了大学生就业中和企业招聘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心理契约;大学生;企业    随着高校扩招的第一批3年制专科生2004年离校,两年来人才市场一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求职高峰”,大学生就业不可避免地在这两年中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炙手可热的“焦点话题”。共青团中央学习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最近联合发布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调查显示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比去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另据权威统计数据,

2、2006年国家机关公务员报名人数达到100万人,较去年54万上升近100%。2006年的报考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27.5万,与去年同比增长9%。考虑到目前的职位需求,据推算可能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应届毕业生面临待业危险。  虽然07年的应届大学生就业形势尚未最终定性,但是随着就业前期准备工作的结束,某些现象已经初露端倪。07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已经走出了薪资要求过高的误区,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表示愿意以“零工资”作为自己的职业开端。这种趋势可谓是忧喜参半,一方面不得不庆幸大学生对自己能力和社会的需求已具备基本的评估能力;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目前大学生走向反向极端“就

3、业恐慌”。    1“心理契约”的危机    1.1企业与求职者双方的信任失衡  (1)求职者对招聘方的不信任。  显然诸多的恐慌是被某些商业化的行为所“哄炒”了,在利益的驱使下,这些企业更倾向于将更多的学生牵入这种恐慌中,而非解除其困惑。结果造成了大学生在仅有的四年时间里,并不能全心的投入到自己的专业课的学习和研究,而是无目的、无头绪、赶集式的参加各种培训班和招聘会。  很多学生表示频繁调换工作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公司承诺未兑现,主要是由于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过渡包装和盲目承诺。从这几个月的招聘现场情况而言,这些问题并非是空穴来风。以某些保险公司为

4、例,为了提高其代理人素质需要引入更多大学毕业从事销售工作,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固有“保险代理”形象影响,这些公司便一番粉饰以招聘“见习主管”、“储备人才”等名目吸引了大量的大学生,细心的学生了解真相后,对公司和该行业都产生抵触心理。另有一些企业为了扩大自己的宣传范围将招聘会作为宣传的“主会场”,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学生对用人单位的信任度,动摇了心理契约的稳定性。  (2)招聘方对求职者的不信任。  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早期多报有保守的就业观,一方面原因是缺乏明确的职业定位,另一方面则是无奈于竞争高峰的权宜之计。建立在不稳定“心理契约”下的工作自然意味

5、着未来数年中的高流动率。而企业也由此多采取保守的做法,提高违约金的数额或是签订较长期的雇用合同。一位人力资源部经理坦言,在面试环节中,学生较过去更倾向关注合同期限和违约金的数额,而非薪酬方面的情况,多数学生的表现让用人方觉得稳定性较差,类似的应聘者一般不会被录用。  1.2隐藏在招聘背后的博弈  (1)显性“博弈者”的对决。  如决策树所示,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可能倾向于选择工作数年的应聘者抑或是选择没有工作经验但相对廉价的应届毕业生,并承担相应的入职培训费用。在第一轮博弈决策中,员工作为决策先发者,可以在继续留职等待提升(决策收益为0)或选择跳

6、槽来获得更高的薪资收入(决策收益假定为+3)。在第二轮决策选择中,企业在员工选择了跳槽的决策前提下,可以选择提高薪资水平以避免人才流失(决策收益为-3)或依据劳动合同扣除离职人员的违约金(+1),允许离职(由于企业在此过程中失去了前期投入的全部培训费用+2,决策收益应为-1)。  由此进行反推,在经济人假设成立的前提下,由于双方都会作出趋利避害的明智选择,在第二轮决策中,企业会做出扣留契约规定的违约金的决策并允许员工离职。出于对此结果的考虑,作为第一轮决策的主导者,员工会选择跳槽的决策,因为无论他是否能够跳槽成功,其决策收益都将大于“等待提升”所带来的收

7、益。集中这两轮的考虑,企业主当然不会眼睁睁看到必然出现的损失发生在自己身上,于是,也不会聘用没有经验的应届大学生作为自己的员工。  当然,现实工作中不会有如此严格的限定,签立或撤销“契约”往往也会出于更多层面地考虑,但是,如果将这些过程进行简化,这个博弈模型可能能够回答绝大多数的问题。  (2)隐性“博弈者”的对决。  这里所谓“隐性”博弈者是指非直接博弈者,这些人在博弈过程中处于“利害相关者”的地位,他们所扮演的角色虽然不是直接对弈者,但却可以左右博弈双方的决策。这些隐性的博弈者包括培训机构、投机者和其他出于商业目的组织和个人。他们通过渲染就业恐

8、慌的色彩,来实现自己的目的。的确,这些方法在短时期内能够创造一定的价值,但是以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