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社会价值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社会价值

ID:9569437

大小:5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2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社会价值_第1页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社会价值_第2页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社会价值_第3页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社会价值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社会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社会价值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社会价值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黑格尔在谈到中国的孝敬问题时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1]。孙中山先生在其《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的这么完全。孝,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一、孝的历史源流及演变  孝的主要内涵是敬神、事鬼、事亲、敬老。孝的本义

2、是敬神和事鬼,事亲和敬老则是孝本义的延伸。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在同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需要众多氏族成员之间的合作,氏族成员从血缘亲情出发增强彼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为了本氏族的繁衍生息,也不断祈求祖宗神灵保佑。出于生存需要,氏族成员们借助祖先的力量,供奉祖宗神灵、举行祭祖仪式,追念祖先;将祖先神秘化,以崇拜祖先。这种盛兴祖宗崇拜、生殖崇拜的观念和仪式,乃是原始孝义的反映。《礼记坊记》记道:修宗庙、敬祀事,使民追孝也。除了敬神和事鬼的本义外,作为本义延伸的事亲和敬老行为观念,也在氏族社会后期开始萌芽。氏族社会后期,随着个体

3、家庭经济的出现,子女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和行为逐渐为社会认可,与此相对应的是,子女赡养父母的社会义务和观念也随之确立。这种子女赡养父母的责任,即为孝本义的进一步延伸。[2]  夏商时期,祖宗崇拜的观念行为依然盛兴。《论语泰伯》提到大禹曾致孝于鬼神,这反映了夏人对祖先鬼神的祭拜状况,是夏人孝道行为的具体表现。殷商也热衷于祖先崇拜和祭祀,其表现就是殷人凡事都要卜问祖先。而在卦辞之中,卜祀之辞又占大部分,这说明在宗法制度已臻完备的殷代社会中,孝道极其重要。此时,孝字应运而生,孝字的出现,是孝道思想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同时,青铜器上刻着孝的象形

4、图像,一个老人弯着腰,手拄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汉字的孝,从字形上看,上半部为老,下半部为子。青铜器上孝的象形图像以及孝字字形,寓意十分明显,含有敬老养老的意思,这样作为孝引申义的事亲和敬老,在殷商时代形成和出现。  西周时期,孝字使用极为普遍,孝的内涵进一步扩大。这个时期,孝的含义有了进一步延伸,明显具有两重意义:第一,对死去的先祖的孝,通常称为死孝。在西周的典籍中、铭文中,死孝含义概括为言孝必及神(《国语周语下》),它往往用追孝、享孝来表述。追孝、享孝的行为总是和祖宗崇拜的宗教信仰、宗教仪式联系在一起的。第二,对在世父母的孝,

5、通常称为生孝。《尚书尧典》所说的克谐以孝,《尔雅释训》所解释的善父母为孝,就是这种孝道。生孝主要指对在世父母的奉养、尊敬、服从等。  春秋时期,鬼神观念、天命观念开始不断受到人们的怀疑,因而,崇拜的观念行为,已不再是孝道的主要意义,代之而起的,是对在世父母的生孝。于是,充满着世俗生活的人情味、体现着父母和子女的义务关系的父慈子孝的格言开始流行。如: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历谓六顺也。(《左传隐公三年》)父慈子孝,礼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都是体现着父子之间的伦理感情和道德义务。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派创立了以仁

6、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这一体系的根本就是孝道。  二、先秦诸子之孝  百家争鸣,带给了全社会的思想大解放,周代以来所盛行的孝道也引起了思想家们的思考和讨论。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是在周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对西周的传统的思想和制度极为拥护,因而对周初以来所大力提倡的孝道当然是持完全肯定的态度,而且对西周传统孝道有重大发展。孔子重视孝的现实人伦道德意义,重实孝作为家庭道德的伦理内涵。围绕善事父母这一基本的家庭父子关系中的子道,孔子提出许多平实的孝的理论和规范。如孔子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单纯在物质上满足

7、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敬,使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藉。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正因为此,所以孔子要求人们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作为孝道伦理的开山鼻祖紧紧围绕善事父母这一核心内涵,提出了丰富的重要观念和规范,完成了孝从宗教到道德,宗族伦理向家庭伦理的转换,并从孝道找到了其合理的人性根基和哲学论证,把孝纳入其仁的最高理想目标之中,从而使孝成为其仁学思想体系的基础和起点。[3]  孟子提出性善论,进一步完善了儒家孝道的哲学基础。性善论认为,人性是天赋的,无有不善,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

8、也本文由.L.收集整理;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正因为人性是善的,天生就有亲亲之情,所以孝当然是天赋的,这也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