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567990
大小:77.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5-03
《命运与自由——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命运与自由——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一、谁是知识分子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一个知识分子。我在大学里教了多年书,好歹也是个副教授,现在又在读博士,按照一般人的看法,至少应该算个小知识分子了吧!但我自己对此却没有任何自信。什么是知识分子?在今天的汉语知识界中,“知识分子”是一个时髦的语词,也是一个模糊的语词,学者们往往在极不相同的意义上使用之。普通的用法仍然是把知识分子当作受过专业技能训练的脑力劳动者,如教师、新闻工作者、律师、艺术家、文学家、工程师、科学家等。在这种意义上,我当然应该把自己看作知识分子。但现在有很多人对这种知识分子定义
2、表示不满。因为根据这种定义,一般的大学毕业生是知识分子,著述等身的大教授也是知识分子;顾准、王元化是知识分子,郭沫若、柯云路也是知识分子;一介布衣、无权无势可以是知识分子,而手握权柄、呼风唤雨也可以是知识分子。这个概念太模糊了,难以令人满意。在另一种意义上,所谓“知识分子”,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以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这种知识分子概念比较狭窄,也比较苛刻,有着强烈的精英意识。它把知识分子当作社会的良心,智慧的化身
3、,人类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根据这种定义,不但我这样的平庸之辈算不上知识分子,恐怕许多声名显赫的大学者、大教授也算不上什么知识分子,只是一些专业技术人员而已。那么在茫茫的中国大地上,究竟谁是知识分子呢?我目前倾向于还是在普通的意义上使用“知识分子”一词,这样既便于大众理解,又不致于得罪人,而且还有助于理解建国以来的许多历史四、毕竟是书生大部分人不是陈寅恪,不是梁漱溟,更不是顾准。那么他们是什么?周一良先生写了一本自传,名曰《毕竟是书生》。这里的“书生”二字可谓意味深长。一些好心人常常劝告我:“不要太书生气
4、!”我明白他们的意思,也理解他们的一番好意,在这个国家里,书生气十足通常是会招灾惹祸的,因为书生气意味着天真、不通世故,想到什么说什么,从不看人家脸色,只以真理为尚。而周一良先生的“书生”二字我相信有着更为复杂的含义。他自称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解放后又有着极为沉重的“原罪”思想,所以把自己早年的信仰完全埋进心底,变得平庸、听话,以至后来成为“梁效”写作组的顾问。恐怕这其中的曲折非“书生”二字所能解释吧!如果说外界的压力太强大了,象周先生这样软弱的人不得不屈从,我是相信的。我自己就是一个非常软弱的人。但软弱是指性格而言,并非指
5、内在的精神力量而言。在我看来,周先生等人的毛病出在内在的精神力量上,他们根本上就失去了自己的信仰。那么,他们的信仰是如何失去的?我认为这个问题值得认真追究一番。周一良先生所谓“原罪”思想很有意思。这一原罪肯定不是人人皆有的基督教意义上的原罪,而是一批知识分子所特有的、经过思想改造运动以后培养起来的一种负罪意识,出身剥削阶级,接受资产阶级教育,没有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对不起广大人民群众,而新政权仍然雇佣自己,给自己饭吃,于是在战战兢兢之余不免有些诚惶诚恐起来,慢慢地有了些“士为知己者死”的想法,觉得自己应该相信党、相
6、信人民,党叫干啥就干啥是自己唯一的选择,让党来代替自己思考是永远不会犯错误的,万一出现问题,那也不是自己的错,谁会说相信党是错误的?但这样一来,用“毕竟是书生”来替自己辩解就行不通了。书生毕竟读过许多年的书,古圣先贤的名言自然也知道的不少,学得的做人的道理肯定比一般人要多得多,对人对事对未来理应有比较好的预见能力,对自己当然也应该有比较多的自信,否则,那些书岂不是白读了,还好意思自称书生吗?所以周一良先生充其量只是一种类型的书生,除此以外,当然还有其他类型的书生。钱钟书就是一种类型的代表。钱钟书自称是一个闭门不管天下事的人,
7、但我们从钱钟书的特立独行中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深藏的悲愤。钱有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看法,但他几乎总是含而不露。一九八八年,钱钟书给《光明日报》写了一则短文《报纸的开放是大趋势》,这是钱在四十岁以后关于社会问题的唯一一次公开表态,也是其书生气的一次发作,随后又是那种令人感到神秘莫测的沉默。钱钟书以他特有的沉默表达着他的愤懑和抗议。巴金是另一种类型。巴金同许许多多人一样,也曾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和鉴定力,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其生命的晚年,发出了沉痛而真切的忏悔,他没有替自己辩解,他没有因为自己是一介书生而原谅自己犯下的过失。还有傅雷,一位
8、几乎完美无缺的人,一个内心里只有文学和音乐的人,一个真正无愧于书生称号的人,用自己选择的死亡捍卫了人性的尊严。当然,象周一良先生这样的“书生”太多了。他们轻轻巧巧地打发了自己的过去,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人生。他们不必对过去负责,即使是象舒芜那样引起人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也不必负责,那一切都是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