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87320
大小:5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5
《从史记中看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史记中看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论文古往今来,知识分子的生存目标正如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借司马谈之口所说的: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详细内容请看下文从史记中看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在描述一个个或得意或失意的人生历程时,司马迁深刻地认识到,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不是上天注定的,而是知识分子要求充分张扬生命意志的性格与集权政治之间的矛盾和对立造成的。司马迁是一位人生经历坎坷曲折的封建知识分子,在《史记》这部伟大的史学名着中,他试图透过历史的迷雾,寻找一条知识分子的生存之路,从而诠释他们的悲剧命
2、运。《史记》中记述了三类性格命运各不相同的知识分子:第一类是因正道直行不容于世而被黑暗的政治势力所吞噬;第二类是为求自保,隐居避世;第三类是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但最终也难逃被毁灭和嘲讽的厄运。第一类知识分子以孔子、屈原、韩非、贾谊、司马迁等人为代表。他们以才入世,因才遭嫉,被放逐或囚禁,最终或自戕、或被害、或郁郁而终。司马迁在字里行间倾注了自己的感情,其中饱含着他对人生、国家、人类命运的思考。屈原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因此得到了楚怀王的器重和赏识,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
3、侯;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文帝召以为博士,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然而,也正是他们的匡世之才而遭到了无耻小人的嫉妒,上官大夫与屈原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齐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贾谊则从维护汉王朝统治的大局出发,更奉之法,使列侯就国等高瞻远瞩的建议而得到汉文帝的信任,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然而却遭到小人的嫉妒,
4、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在遭受谗言与冷遇之后,面对昏聩的君主和朝中阿谀逢迎的小人的诋毁,他们没有跳出是非圈子,隐居遁世,独享清高,追求自保和解脱。而是坚持自己正确的政治主张,更加积极地投入火热的政治斗争中,屈原在对外政策上主张联齐抗秦的正确路线,反对联秦绝齐的政治短见,由此又进一步加深了与令尹子兰的矛盾。贾谊被贬到卑湿之地的长沙之后,仍心系国事,当文帝封淮南厉王子四人为列侯的时候,多次冒死上书,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
5、之制,可稍削之,否则患之兴自此起矣。文帝不听。楚怀王死后,长子顷襄王立,屈原被放流,但他忠心不改,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返;与屈原相比,贾谊还是幸运的,文帝在无聊寂寞中想起了贾谊,格外开恩,在宣室中召见了他,但向他咨询的不是治国之道,而是问鬼神之本,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特殊的经历与知识分子特有的正直,使他们的灵魂如同一座座积雪的山峰、压抑的火山,一腔爱国情、报国志燃烧着他们那颗忧郁的心,使他们将
6、为政治的人生转为为人生的艺术,为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以上为屈原着)、《鵩鸟赋》、《过秦论》(以上为贾谊着)等千古名篇。古圣人在《易经》和《易传》中所阐述的道理,是於对人们生存活动的观察和归纳,是自形而下的器物层面上升到了形而上无象无物的道理境界。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易学与生活刍议。《易传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人是有心灵思维的高级生物。如何地吃,如何地住,从生存方面说,这是人与动物共同的基本需求,只不过有级别上的不同而已。人类的生活就是指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从
7、生动而活泼地生活的层面说,就要包含理性的心灵思维。理性的思维属於形而上的道德层面。《易传说卦》曰:和顺于道德而理於义,穷理尽性以至於命。所谓人性是精神境界的重要存在。人能思考生活的意义,这种超越性就能够给自己树立一个道德存在。人的生活到底有什麽价值,有什麽意义,有什麽终极的根据?怎麽样处世做人,怎麽生活得有尊严?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从心性迷失的困惑到自觉感悟的转变,进而飞跃上升到有信仰的境界。所谓原始反终,就是既要穷尽性命之初,又要穷尽性命之终,既能知生又能知死。倘能如此人们会明明白白地对待生活。
8、荀子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就这种情况,就有大智慧、大觉悟的人出来,从道德和法律两个层面规范人们的行为。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历史上的圣人、贤人、哲人的的着作,内容多是从形而下的观察上升到形而上的道理。这些道理指导规范了历代人们的生活行为,於是就有资格称得上为典籍。道理是从人们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反过来又指导规范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冯友兰先生曾说,人们日常生活中常想、常说、常做的,常人不去追究它,当你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