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

ID:9566929

大小:6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02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_第1页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_第2页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_第3页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_第4页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 牛病毒性腹泻病(Bovineviraldiarrhea,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viraldiarrheavirus,BVDV)引起的一种以感染牛为主的疾病,该病呈世界性.L.分布,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瘟病毒属(Pestivirus)[1]。BVDV感染动物机体后,可以引起动物的生殖系统、呼吸系统、胃肠系统、血液循环、免疫系统、淋巴细胞、肌肉与骨骼系统、皮肤、中枢神经等诸多系统产生相应的病理学变化[2]。由于该病分布广泛,存在于大多数养牛业发达的

2、国家,给世界养牛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3]。所以尽快研究清楚牛病毒性腹泻病的致病机理,为研制出更加安全、可靠、有效的疫苗,以控制该病的发生和蔓延尤为重要。本研究主要就BVDV的病原学特性、生物学特性以及细胞生物学,尤其是病毒感染后对宿主细胞和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影响做一概述。  1BVDV的病原学特性  1.1BVDV概述  BVDV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代表种。病毒粒子略呈圆形,但也常呈变形性。有囊膜,病毒表面有明显的纤突。病毒粒子直径50~80nm。RNA核心直径为20nm±4nm。病毒在细胞浆内复制,以出芽方式成熟。病毒核酸为线性单股正链RNA。

3、BVDVⅠ型基因组全长为12573nt,BVDVⅡ型基因组全长为12255nt,(G+C)mol%都为45,编码区占95%。病毒基因组只有一个开放阅读框架(Openreadingframe,ORF),编码一个由近400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聚蛋白,多聚蛋白由细胞和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酶在翻译的同时或翻译后加工,至少生成11种成熟的蛋白质,编码这11种蛋白质的基因在基因组中的相对位置为5′-Npro(P20)-C(P14)-E0(gP48)-E1(gP25)-E2(gP53P7-NS2-3(P125)-NS4A(P10)-NS4B(P30)-NS5A(P58)

4、-NS5B(P75)-3′[4]。病毒粒子分子质量为60106u,在蔗糖中的浮密度为1.12~1.13g/cm3,沉降系数S20w为140[5]。  1.2BVDV的培养特性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可用胎牛肾脏细胞、脾细胞、睾丸细胞、肌肉细胞、鼻甲骨细胞,气管、肺、皮肤等组织细胞进行培养。常用的是胎牛肾、鼻甲原代细胞或二倍体细胞[6]。由于在白细胞、血小板、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细胞表面存在该病毒的受体CD46,因此病毒主要通过黏膜(口腔、鼻、消化道和生殖道)侵入宿主体内,再经血液或淋巴液分布到全身组织器官[5]。  2BVDV的生物学特性  2.1BVD

5、V的基因型特性  根据病毒基因组5′非翻译区(5′-UTR)的序列将BVDV分成Ⅰ、Ⅱ两个基[7],Ⅰ型还可进一步分为BVDV-1a、BVDV-1k[8,9]。Jackova等[10]将BVDVⅠ型划分为13种亚型即Ⅰa~Ⅰm,Makoto等[11]分离到不同于已报道的BVDV-Ⅰ型的2种新亚型Ⅰn和Ⅰo。Giangaspero等[12]根据BVDV-Ⅱ型5′-NTR二级结构差异将BVDV-Ⅱ划分为BVDV-Ⅱa、BVDV-Ⅱb、BVDV-Ⅱc和BVDV-Ⅱd4个亚型;由于RNA病毒的高突变性以及国际交流的日渐频繁,一定地区的B

6、VDV基因新亚型还在不断变化[13]。因此,BVDV基因亚型的研究对流行病学研究颇有裨益。在自然感染中基因Ⅰ型(61%)比基因Ⅱ型(32%)更为流行,且Ⅰb比Ⅰa更为流行[14]。BVDV-Ⅰ普遍用于疫苗生产、诊断和研究,而BVDV-Ⅱ5′-UTR区缺乏PstⅠ位点,且中和活性也不同于BVDV-Ⅰ,在持续感染(PI)牛、死于出血性综合征的急性BVD牛中主要分离到BVDV-Ⅱ[15]。  2.2BVDV的生物型特性  根据BVDV是否产生细胞病变(CPE)的生物学特性,把该病毒株分为非致细胞病变型(Noncytopathogenic,NCP)和致细胞病变

7、型(Cytopathogenic,CP)[16,17]。致细胞病变型的出现是由病毒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的,有插入、重复或重排等变化,发生于非结构蛋白NS2/3的基因编码区。非致细胞病变型的毒株可用于干扰作用,或鸡新城疫病毒强化试验及免疫荧光试验[6]。Ridpath等[18]通过建立牛淋巴样细胞系作为体外研究模型,并根据接种到淋巴样细胞和上皮细胞后的培养特征将BVDV分为3个生物型,即非致细胞病变型、致淋巴细胞病变型和致细胞病变型。笔者认为,目前针对BVDV的生物型划分概念应当更加严格地加以限定,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BVDV与宿主细胞,特别是与上皮细胞之间的关系

8、,但不能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