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559903
大小:48.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5-02
《简论民国初期美术教育的特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简论民国初期美术教育的特点 美术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通常所说的艺术教育的一个主要部分和方面。也被看作是实施和完成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途径之一,美术教育就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造型艺术学习实践活动,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各类人才的教育。从我国美术教育的历史看,由于社会政治文化形成了较为开放的氛围,在短短几十年间,教育界兴起了十数种具有全国影响的教育思潮。其中对美术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就有美术教育思潮,美术教育教育思潮为普通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2、,使清末以来占主导地位的“西学为用,中学为体”思想逐步向注重美术陶养和自身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转变。 在清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影响下。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偏向于实用,注重技能传授,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属于技能工具科目而非人文科目,教育目的是为培养技术人才提供绘图训练。美术科目最初作为绘图课在实业学校中开设。1867年福建创办船政学堂,课程中己开设“画法”科目。这是中国新式学堂里最早开设的“绘画课”,随后。上海广方言馆、上海格致书院、天津电报学堂、天津武备学堂、江南水师学堂等同类学校的课程中都设置了“
3、图绘”、“图画学”、“制图”等科目。但此时的绘画课不具备美术的基本性质。实际上是几何作图课。 高等小学图画课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观察实物形体及临本”,通过教学“练成可应实用之技能,并令其心思于精细。助其愉悦”。手工课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制作简单之物品,养成其用心思耐烦劳之习。中等学堂图画课教学目的是:“习画者,当就实物模型图谱,教自在画。伸得练习意匠。兼讲用器画之大要,己备他日绘画地图、机器图,及讲求各项实业之初基。”可见,当时图画课和手工课的重点主要是为了培养实用技术人才,教会学生一些实用技能。这
4、是西学为用的原则在美术教育中的具体实施。” 民国成立后图画和手工作为随意科开设,在很多学校属于可有可无的科目,教学内容仍局限于“自在画、用器画”,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很多学校还在使用仿照日本明治时代图画教本编制的教科书,使用老旧的教学方法。实行一种“伪写生教学法”,“在一个普通教室里,拿一张写生的对象,摆在学生面前,教员先代学生把那物体画在黑板上。并没有将写生原理讲给学生听。学生也只得假装着写生的模样,其实还是模仿黑板上教员的描法,这种写生并不彻底。”此外,由于教育界长期缺乏对美术科目
5、科学和系统的认识,尚未认清美术科目在基础课程体系内的性质和作用。“图画、劳作”科究竟是培养专门人才、进行职业教育的一种手段,还是养成国民素质的基本途径,这些问题刚刚进入人们的视野,还没有定论。 王国维等人的美育理论,为美育在教育宗旨中的确定提供了可信的理论依据。民国元年,蔡元培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第一次把美育列入教育宗旨之中:“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术教育完成其道德”,虽然这一教育宗旨把公民道德教育置于核心地位,表现出以道德教育涵盖其他各育的倾向。但它首次把美育看成是培养完全
6、人格不可或缺的教育,突破了清末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的旧模式,从培养健全人格而不是获取实用知识的角度肯定了美育的作用。在美术教育思潮的推动下,美育开始真正进入中国教育体系。 美术教育思潮促使人们对普通美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进行了思考。教育界对美术普及教育的“普及”、“陶养”的性质达成共识。美术教育不在于短期的专业的职业训练,而在于美的陶养,在于长远的国民素质和民族气质的培养,“人类固然不能个个都作供给美术的‘美术家’,然而不可不个个都作享用美术的‘美术人’,类似的观点普遍存在于当时教育家们的教育
7、思想中。美术教育的发展,使得同从实利主义出发使艺术课程职业化的论调做不遗余力的斗争,认为艺术课程的目的,同时使学生明白美的基础原理。这一项和美术学科知识有关,认为艺术课程首先要使学生掌握美的基本原理。如节奏、色调、形式等,学会分辨美丑。养成最小限度以上的美的创作能力。这一项和掌握美术基本技能有关。美术课程应使学生掌握最低限度的艺术创作能力,能借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高美的鉴赏的标准。这一项和审美能力有关。美的欣赏能力和水平有高低之分。艺术课程应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飞热门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