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541933
大小:5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3
《浅析《中外礼仪基础》研究性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析《中外礼仪基础》研究性教学 【摘要】:本文在研究性教学内涵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学理念、教学原则以及教学结构等角度进行了《中外礼仪基础》研究性教学的理论探究;并从问题计划实施评价等四个环节探讨了该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实施过程。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中外礼仪基础;理论探究;实施过程 一、引言 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最主要方式。研究性教学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也是新型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通过一门课的教学,让所有学生都能够独立地进行探究学习,是我们大学教学更加需要的
2、。《中外礼仪基础》是浙江传媒学院礼仪文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研究人们在交往中用以表达敬意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的学科,其目标是为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能在传媒及相关领域从事形象代言与宣传、对外联络与接待、活动策划与组织、部门协调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打下夯实的专业基础。课程知识涉及面广:既有博大精深的东西方礼仪文化发展探究又有人际交往礼仪行为规范的实操训练;学生常感到茫无头绪,不得要领,许多学生总是机械单一地练习,而对自己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并不理解,结果往往是只有站姿没有脑子。如何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礼仪知识,并能够在各种情境
3、中灵活应用以解决问题,一直是困扰师生的教与学的难点。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将学科内容整合化、结构化的学习和引导学生如何将学习结合成整体的有效教学方式,正好能促进这个过程的完成。在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于礼仪课程的创造性建设、价值性实施而言,研究性教学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 二、研究性教学的理论依据 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最早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Piaget)提出,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其内容很丰富,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
4、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还来源于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以及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创造洞见和价值,教学应保护、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的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等教育理论。自18世纪以来,研究性教学在欧洲被多次大规模地倡导,20世纪90年代开始受到国内外广泛重视并开始盛行,美、法、英、日等国家都先后倡导以项目或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或综合学习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课题,就是反思以知识注入为特征的本科教学传统,重建以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灵魂的现代本科教学模式[4]。国家教育部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
5、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向高校明确提出了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要求,研究性教学也由此成为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经过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研究性教学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科学教育研究和科学教学的方式,研究性学习支持的教学充分运用了现代教学理念,能促进高效、有意义的学习,是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的有效策略之一。实验表明,研究性教学具有教学目标的超越性、教学内容的生成性、教学过程的探索性、教学时空的广延性、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师生关系的共进性等特征[6]。 三、
6、《中外礼仪基础》研究性教学的理论探究 《中外礼仪基础》作为礼仪文化专业重要的核心基础课,开课学期为第一、二两学期,是学习后续专业主干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的必经之路,它对大一新生的学习方法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素质培养、特别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重大影响。《中外礼仪基础》的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从礼仪学科领域、课程内容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与研究的有机结合)的教学。 1.教学理念。相对于传统的有意义
7、的接受学习,研究性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方式的革命,更多地强调探究,而不是接受。一个合格的传媒公关人才不仅需要行为规范训练、职业形象塑造,而且需要道德教育、贤质修养,因此我们的课程教学理念为:学习中研究,研究中学习。旨在通过研究德学提升道术。 2.教学原则。研究性教学不是为了单向地获取知识,而是辩解知识的真谛、考究知识的真伪,掌握学习知识、运用知识以及创新知识的理论和方法。学习的过程是对知识的归类、整理、探索、协商,它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①开放性原则。师生不但可以将来自不同的学习者的观点(甚至是专家学者的观点)和自己的观
8、点进行内部的同化和谐调,而且还可以将不同的意义进行评价和协商,在此基础上形成某一领域知识的多层次、多方向探究视角并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过程的多样性、灵活性。②创造性原则。教学过程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