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视域下我国大学通识课程开设的反思

全人教育视域下我国大学通识课程开设的反思

ID:9536918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3

全人教育视域下我国大学通识课程开设的反思_第1页
全人教育视域下我国大学通识课程开设的反思_第2页
全人教育视域下我国大学通识课程开设的反思_第3页
资源描述:

《全人教育视域下我国大学通识课程开设的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全人教育视域下我国大学通识课程开设的反思全人教育视域下我国大学通识课程开设的反思大学,以教授知识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然而,在高等教育日趋向专业纵深发展的今天,我们培养出的是越来越多单一视野的人才,这完全背离了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随着社会文明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且具备多学科知识才能的复合型人才已是我国高等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中,我国很多高校普遍将通识教育作为深化教学改革、进行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通识课程体系,值得我们深入地反思。为摆脱这种困境,我们需要从一种全新的视角全人教

2、育的角度来探索通识课程的设置。  一、全人教育即通识教育的目标,通识教育即全人教育的实施途径  通识教育,既具有跨学科的广博性,又具有整合各学科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卡尔雅斯贝尔斯给通识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引,他的教育理念中心是怎样培养整全的人,他认为只有知识的整体性才能培养整全的人[1]。通识教育的实施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的,它从人类文化知识的角度,把知识看作一个整体,通过知识的整合和跨学科的互动,给学生提供广博的知识和宽广的视野,最终达到使其人格完善的目的。由此可见,通识教育是培养全人的教育。全人教育是一种处于

3、发展中的多元化、开放式的教育理念,它与单一的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的教育模式完全不同。确切地说,全人教育是把人的各种能力看作和谐的统一体,以人格整体的成长和完美为目的的教育。全人教育的思想最早源自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人文主义者的代表人物卢梭提出的将人的身心或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2]。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杰斯则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整体的人[3]。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诸如孔子、孟子、蔡元培、陶行知、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裴斯泰洛齐、杜威、马克思、毛泽东等,他们的教育思想以及胡锦涛同志所提出的建设和

4、谐社会的思想,都蕴含着全人教育的思想。一切教育的根本目标皆是促进人的发展,全人教育亦是如此。全人教育倡导培养完整的人,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它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人格的完善和潜能的充分发挥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全人教育要突出一个全字,应探询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开设的课程就必须将各个学科联系起来,在校园文化、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社团活动等方面都体现全人教育的观点。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的教育学家隆米勒提出整全的教育与广义的通识教育的概念相接近,它的内容包括专业教育与非专业教育[4]。全人教育强调跨文化的人类理解。

5、因此,大力推行通识教育,开设通识课程,提倡跨学科的互动与知识整合,是培养具有整合思维的全面发展的人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将各学科知识人为地割裂开来,学科之间孤立现象严重,相关或相近学科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更是严重分离。孤立的学科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会导致受教者片面的发展。大学必须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全人教育正是鼓励跨学科的互动与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它强调只有通过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影本文由.L.收集整理响,跨越学科间的各种限制,才能开拓视野,对问题的分析才能全面,对事物的认知才能准确,才能真正客观地去看

6、待世界。全人教育是通识教育的目标,开展通识教育是全人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在这种视域下,通识课程的内容应该是多个学科知识的融合,而不是多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我国的高等教育,应借助通识教育跨学科整合学习这一途径,来建立完整人格的教育目标。  二、我国大学通识课程开设的几点思考  1.完善通识课程的教育目标。我国大学实施通识课程的目标应与通识教育的目标相符合。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学生具有整合的知识结构、多视野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的人格及高雅的情操。那么,我国通识课程的教育目标就应该是培养科技发达时代兼具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的合

7、格公民。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也应重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的教育目标仍是以职业教育的角度来传授知识,对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培养不够重视,更谈不上审美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了。显然,这与通识教育的真正目标是相背离的。想要矫正目前偏离的教育目标,只有全面理解通识教育的实质,才能正确开展和实施通识课程。  2.构建良好的通识课程体系和模块。科学合理地建立通识课程体系,注重受教者人文、科学素养的培养,适当设置各学科领域的课程数量比例。同时,也应注重学科间的联系,使受教者形成多视野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通

8、识课程的设置模式要体现多样化和灵活性,可以开设除公共基础知识模块、人文社科知识模块、学科基础知识模块外,还可以开设特色及前沿知识模块,强调交叉性学科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多视野的学习模式,同时应适当增加通识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