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中的探史义、明史法、挈史旨

史学研究中的探史义、明史法、挈史旨

ID:9535874

大小: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3

史学研究中的探史义、明史法、挈史旨_第1页
史学研究中的探史义、明史法、挈史旨_第2页
史学研究中的探史义、明史法、挈史旨_第3页
史学研究中的探史义、明史法、挈史旨_第4页
史学研究中的探史义、明史法、挈史旨_第5页
资源描述:

《史学研究中的探史义、明史法、挈史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史学研究中的探史义、明史法、挈史旨史学研究中的探史义、明史法、挈史旨  主持人语(段渝)  《推十书》是四川学者刘成炘(1896-1932)先生纵论文、史、哲及目録、方志、文艺批评、金石书画等的学术著述总集,都231种,合475卷,计600余万言,鸿篇巨制,博大精深,深受梁漱溟、蒙文通、萧萐父等名家的极力推崇。萧莛父先生称其学术遗产之丰厚,识见之高远,堪称20世纪中国卓立不苟的国学大师。本期刊发的三篇文章,分别从史学和文学角度对《推十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期望引起学术界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  【摘要】刘成炘是民国时期一位

2、卓有成就的川籍史学家。《太史公书知意》是其巨著《推十书论世》的首篇,也是前四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该篇第一句话就开门见山地提出史法不明久矣,并针对传统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探史义是史学研究的核心、明史法是探史义的关键、是史学研究的基础,挈史旨是史学研究的归宿等一系列观点,在民国时期的新史学领域颇具特色,对当代历史研究也具者启迪作用。  【关键词】刘成炘;太史公书知意;史义;史法;史旨  【中图分类号】K061【探史义为核心观点的欣赏与赞同。另外,刘咸炘对史义研究的重视,还体现在具体篇章中对史家之意的揣摩,如他在《史记项

3、羽本纪》的彼可取而代也下写道:特书此语,著匹夫狂起之初机,此三代与秦、汉以下之一大关键也。《高纪》书大丈夫当如是矣,《陈涉世家》书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皆此义。这些皆反映出他对中国历史在先秦与秦汉之际所发生的历史性巨变,即政治、经济、用人、文化等相关制度皆发生重大变化的敏锐视觉,所谓古今之变,盖莫大于周、汉之际,从而也体会出司马迁撰写这些篇章的意图所在。可见,刘咸炘正是要以立足于对史意的探讨为核本文由.L.收集整理心来重新审视、评论《太史公书》的史学精神。  二、明史法是史学研究的基础  刘咸炘认为探史义是史学研究的核心,明史法

4、则是探史义的关键,是史学研究的基础。而要明史法,就须读真史书;而读真史书必须要有明确的史体。因此明确了史体,方能求真史书,亦才能明史法。而要明史法即必须辨史书之真伪,以读真史书;读真史书就必先明体例。辨真伪、明体例就成了掌握史法的要领。  (一)辨真伪  史实是历史研究之基础。历史研究要依据历史事实从中揭示其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因此无论是对具体问题的研究还是从宏观上作全局、整体的研究,都必须以可靠的史实为依据。这就要求研究者广泛认真地搜集材料,只有大量充分地掌握了历史资料,并对这些史料进行科学的分析,经过审查鉴别,去伪存真,

5、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符合史实的材料,才能进而说明历史的真实进程,亦才能解决历史研究的本质任务。  刘咸炘认为,要研究真史学,其基础就是要有真史书。但历史记载有真有伪,因此史学的研究就需要以考证为基础。要想考证确凿可信,就必须有丰富的史料作证据,所谓孤证不立。而精密的考证,就是以对史料的广泛占有为前提的。如在对《史记项羽本纪》的评论中,刘咸炘先后举出梁玉绳、程一枝、司马贞、刘知几、林嗣、冯景、张照、赵翼、黄震、归有光、方苞、顾炎武、尚镕等20多位学者的论点,这不仅显示出刘成炘开阔的学术视野,也极大地体现出他搜罗史料竭泽而渔的精神。

6、另外,刘咸炘先生对《太史公书》的缺亡、续补部分做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最终认为:褚生(褚少孙)之时已亡而褚据《自序传》补之者凡二篇,日《三王世家》,《日者列传》,而今本前半则又不出褚生;不知何人补者凡二篇,曰《今上本纪》,以其全录《封禅书》也,曰《龟策列传》,以其与《自序》不合也。张晏所举褚补恰比四篇,而今不悉以为褚补者,无验也。全书之亡仅此耳。他对史书真伪的考订工作就是通过大量收集前人的成果,结合成书的年代及内容而进行的,这也是后来史者辨别史料真伪的最好榜样。  刘咸炘先生治史虽考证精密,细致入微,但他不为考证所左右,考证不是

7、他最终的目的,欲究真史学,不止考证事实、品评人物,一切治史之功力不能为真史学。须读真史学,不止编纂材料、记载事实,一切记事书不能皆为真史书。可见,他的考证都是为论证提供依据,最终达到辨别史料,读真史书的目的。  (二)明体例  明体例,即明史体,是明史法的基础。刘咸炘认为凡读书必先明其体例。  刘咸炘关于史体的观点承袭了章实斋的观点。他在《太史公书知意》中说:前世学者眼光囿于后世整齐之法,于此祖书反不明了,至会稽章实斋乃始发明《尚书》、《春秋》、马、班相承之迹。章实斋在《文史通义内篇书教下》曰:《尚书》一变而为左氏之《春秋》

8、,《尚书》无成法,左氏有定例,以经纬也。左氏一变而为史迁之纪传,左氏依年月,而迁书分类例,以搜逸也。迁书一变而为班氏之断代,迁书通变化,而班氏守绳墨,以示包括也。就形貌而言,迁书远异左氏,而班史近同迁书。盖左氏体直,自为编年之祖,而马、班曲备,皆为纪传之祖也。推精微而言,则迁书之去左氏也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