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针对拟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影响

耳针对拟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影响

ID:9528024

大小:5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02

耳针对拟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影响_第1页
耳针对拟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影响_第2页
耳针对拟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影响_第3页
耳针对拟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影响_第4页
耳针对拟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耳针对拟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耳针对拟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影响:苗婷潘娅王旭东蒋乃昌【摘要】目的:研究耳针对拟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原纤维缠结(NFT)的影响。方法:采用冈田酸(OkadaicAcid,OA)海马CA1区微量多次注射建立拟AD大鼠模型,针刺肾、脑耳穴,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Bielschoyloidprotein,Aβ)为中心的老年斑(senileplaques,SP),脑细胞内由高度磷酸化的微管相关蛋白tau蛋白构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tangles,NFT),胆碱能神经纤维功能退化[2]。目前AD

2、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治疗上也没有特别有效的药物。祖国医学认为肾虚精亏、浊毒痹阻脑络可能是其主要的病理基础,而针灸可以补肾填精、健脑益智。为探索AD非药物疗法的新途径,对AD大鼠模型给予耳针治疗,观察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CA1区NFT形态和数量的变化,探讨耳针治疗对拟AD模型大鼠的作用及其机理。1材料与方法1.1动物和分组3~5月龄SD雄性大鼠30只,体重220~280g,由贵阳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K(黔)2002—0001]。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拟AD模型组、耳针治疗组,每组10只,自然条件下笼养、喂食。1.2试剂和仪器OA购自美国sigma公司;脑立体

3、定位仪DYTI,中国天津生产;Morris水迷宫,上海吉量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显微镜(带摄像装置及图像分析系统),德国Leica公司产品。1.3拟AD动物模型的建立大鼠称重,10%水合氯醛麻醉(0.3ml/100g)后,固定于大鼠脑立体定位仪上,参照GeorgePaxinos[3]的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于前囟后3.6mm,中线右侧旁开2.4mm处垂直插入自行设计的十字形小管,牙科水泥固定。然后通过纵管进行海马CA1区微量注射(深度2.7mm),拟AD模型组、耳针治疗组缓慢注射0.4mmol/L的OA(用10%的二甲亚砜溶解配制)0.5μl,5min注射完毕,留针10min,隔1d

4、同样剂量注射1次,共5次;对照组同样方法注入等体积的对照液10℅DMSO。术后创面滴庆大霉素,肌肉注射青霉素预防感染。1.4耳针治疗方法  耳针治疗组于拟AD模型制作同时进行。常规消毒后用无菌针灸针埋入大鼠脑、肾耳穴[4],每日1次,治疗3周,每日检查耳针是否脱落,若有脱落即补上。1.5观测指标1.5.1水迷宫实验各组大鼠于海马末次注射完的第3周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定向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共7d。第1~6天进行定向航行实验,每天将大鼠按Ⅰ、Ⅱ、Ⅲ、Ⅳ象限顺序从各入水点面靠池壁放入水中,记录60s内大鼠从入水池到爬上站台所需时间即为潜伏期。每只大鼠每天训练4次,上下午各2次。第

5、7天空间探索实验,撤去站台,将大鼠从第Ⅰ象限入水点放入水池,记录120s内大鼠在第Ⅲ象限的游泳时间和穿越站台的次数。1.5.2灌注取材水迷宫实验结束后,大鼠用10%水合氯醛麻醉,生理盐水和4%中性多聚甲醛灌注后,断头取脑,置4%中性多聚甲醛浸泡固定。取海马注射点前后约3mm厚标本,经脱水、透明、浸蜡及石蜡包埋后,大鼠海马冠状位切片,片厚3μm。1.5.3改进的Bielschoin;福尔马林液还原数秒钟至切片呈现黄色为止;用氨银溶液滴染20~40s,福尔马林液再次还原1~2min,使切片呈棕黄色;用0.2%氯化金溶液调色2~5min;5%硫代硫酸钠水溶液固定3~5min;然后经乙醇脱水

6、,二甲苯透明,中性塑胶封固。1.5.4显微镜观察采用Leica摄像显微镜观察并照像。NFT可在海马形成并在轴突处染色较深呈拖尾状,计数每张切片4个随机高倍视野中神经元NFT样改变数,并取平均值作为计数结果。对照组、拟AD模型组、耳针治疗组的平均逃避潜伏期不断缩短,从第1天开始,拟AD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耳针治疗组与拟AD模型组比较,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见表1。空间探索实验结果表明,拟AD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第Ⅲ象限活动时间明显缩短(P<0.01),穿越站台次数明显减少(P<0.01);耳针治疗组与拟A

7、D模型组比较,第Ⅲ象限活动时间明显延长(P<0.01),穿越站台次数明显增多(P<0.01)。见表1。表1各实验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注:(1)与对照组比较,P<0.01;(2)与拟AD模型组比较,P<0.01。表2各实验组大鼠第Ⅲ象限活动时间和穿越站台次数注:(1)与对照组比较,P<0.01;(2)与拟AD模型组比较,P<0.01。2.2海马CA1区NFTBielschoptommaticdiagnosis,preven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