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527653
大小:66.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5-02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界定与行为识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界定与行为识别 中图分类号:D621.5文献标志码:A:1002-7408(2016)03-0033-06 网络政治参与构成政治参与在信息时代新的发展形态。20世纪90年代后半叶至今,互联网迅速渗透社会各领域,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政治参与似有与线下传统政治参与平分秋色之势。然而,网络对政治参与的负向影响,使这种虚拟形式能否构成公民政治参与可靠选择备受争议。网络政治参与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增进公民政治参与,它是否形成独立于传统政治参与的全新革命性形式,此关系定位成为认识网络政治参与本质规定性、基本内涵和行为识别的前提。作为探
2、索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内在规律的起点,网络政治参与内涵也被学者从不同角度解读并形成一定共识,如网络政治参与主体平民化、参与方式多样性及参与客体广泛性等;但研究不足也很明显,如网络政治参与中“政治”部分的界定不清晰,参与方式研究呈现列举式而缺少内在关联分析等。对于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识别,在泛政治化现象日益扩大的当前形势下显得颇为重要,而既有定义缺乏可操作性,使其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政治生态环境中很难指导人们去辨识何种行为在何种情境下可构成网络政治参与。鉴此,本文拟对网络政治参与内涵边界及其行为识别进行厘定,以期对推进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基础理论研究有所
3、助益。 一、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地位与本质规定性 网络政治参与地位,是相对线下传统公民政治参与而言,争论焦点在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是传统政治参与“补充性”形式,还是一种全新的“革命性”政治参与形态。这一争辩,关系网络政治参与在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定位,是人们深入认识网络政治参与本质的基础。 网络政治参与首先在西方国家兴起,源于西方社会“后民主”时期党派成员及政治投票人数不断下降的趋势,是为诊治公民政治冷漠和激发民众政治参与热情寻找的药方。因此,互联网对消极公民的政治动员功能、网络政治参与同线下政治参与的互动关联,成为西方学者关注的重心,也形
4、成人们把握网络政治参与功能定位的逻辑起点。20世纪90年代末期和新世纪初期,网络技术决定论派和网络技术社会影响论派同行并生,前者严格遵从技术逻辑,主张网络技术影响并促进公众政治参与,是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参与观念和行为的“革命性工具”;而严格社会建构主义者把网络当作政治参与“补充性工具”,认为网络仅是获取政治信息、形成政治团体和促进政治参与的便捷工具,网络技术本身不能改变网络使用者的政治倾向和政治参与行为,网络对政治参与影响程度取决于公众如何使用网络技术。[1]17-25西方学者同时通过案例和数据,验证互联网络技术所产生的公民政治参与增量,以考
5、察网络政治参与实际影响力。有学者发现网络政治参与衍生独立于传统政治参与的新生形式,如Jensen等发现线上和线下政治参与来自不同资源支持,线上资源促进线上政治参与,但对增进线下政治参与作用甚微,传统资源也仅对网络政治参与产生较弱影响;[2]再如Hirzalla等人分辨线下和线上活动不同类型,发现线上环境引发一种新的政治参与,而这种类型在现实空间是不存在的。[3]即便如此,学者们却无法证实网络政治参与的完全独立性和革命性。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传统政治参与渠道较为成熟,线下政治参与帮助建立公众和政府间信任、增强政府授权和官民合作,网络政治参与虽
6、有优势但却不可能取代之。[4]网络政治参与能够产生政治参与增量变化,但离不开现实社会既已生成的政治、文化及公民政治素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它只能是一种补充性而绝不是革命性工具。[1]26国内网络政治参与研究从基本概念出发,学者对其内涵界定方式多直接嫁接于传统公民政治参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传统公民政治参与的延伸和补充已成为一种默认的共识。 虚拟网络需要结合现实政治、社会及个体因素对公民政治参与行为施加影响,网络政治参与不仅离不开传统政治参与构成要素的支持,而且与后者共享政治参与在参与主体平民性、参与客体“政治”边界划分、参与的行为性等三方
7、面的本质规定性,这些特征也是网络政治参与同公民参与、社会参与、网络参与等近似概念相区分的关键。首先,对于参与主体的平民性,国内外学者基本达成一致,即公民指普通民众不包括职业政治家,但包含非履行公职状态下的公职人员。[5]其次,关于参与客体“政治”部分的界定,分别有学者将其限定在政府决策过程、政治系统范围,或政治系统范围之外公民发起的集体行动。本文认同美国学者帕特里克?A.孔奇的观点,“政治”关注的是权力或权威分配关系,在这一关系中政府是主导角色,因此公民政治参与有必要限定在政治系统或政府权力作用范围之内。[6]最后,关于参与行为性本质,网络
8、政治参与表现为一种特殊“网络言语行为”,它不包含政治动机、政治态度和政治意识等心理层面的活动,这将在本文第二部分构成要素“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性本质”中作详细分析。 二、公民网络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