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麻醉药的临床研究进展

局部麻醉药的临床研究进展

ID:9525778

大小:5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2

局部麻醉药的临床研究进展_第1页
局部麻醉药的临床研究进展_第2页
局部麻醉药的临床研究进展_第3页
资源描述:

《局部麻醉药的临床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局部麻醉药的临床研究进展  【论文关键词】局部麻醉药;临床;新剂型;不良反应  【论文摘要】随着麻醉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局部麻醉的理论、方法和临床实践均取得了长远的发展,本文将主要介绍目前临床常用局麻药、不良反应以及新剂型的研制。不断对局部麻醉药的深入探讨必将推动局部麻醉技术的发展。      局部麻醉简称局麻,是用药物暂时阻断局部的痛觉传导,使之达到无痛状态。局部麻醉的特点是:不需要特殊的设备,术者可以独立操作,术前不需要特殊准备,术后不需要特殊护理,病员保持清醒安全性大,但是局部麻醉不适用于不合作的患者,以及局部有炎性反应的部位。局部麻醉的方法

2、主要有冷冻麻醉、表面麻醉、浸润麻醉以及阻滞麻醉。    1常用局麻药[1]    局部麻醉药物具有阻滞神经冲动传导的作用,产生完全的麻醉效果,对注射部位的神经或者其他组织无损害等特点。按照其化学结构可以分为酯类和酰胺类。国内现在常用的酯类局麻药物有:普鲁卡因和地卡因等。酰胺类局麻药物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下面就这几种局部麻醉药物作简单介绍。  1.1普鲁卡因普鲁卡因在碱性时不稳定,易分解而失效,麻醉效果确切,价格低廉,毒性和不良反应小,是临床上应用较广的一种局麻药。因本品通透性和弥散性差,不易被黏膜  吸收故不适用于表面麻醉。但是其麻醉作用时间

3、相对较短。偶尔可产生过敏反应,现在临床上有被利多卡因所代替的趋势。  1.2地卡因地卡因穿透力强,主要用于表面麻醉,但是其毒性大,一般不用于浸润麻醉。  1.3利多卡因利多卡因局麻作用较普鲁卡因强,其维持时间较长,并且有较强的组织穿透性和扩散性;并且在治疗各种原因的室性心律失常时效果显著。但是其毒性较普鲁卡因大,用量应比普鲁卡因小1/3~1/2。在临床工作中正在得到普遍的应用。  1.4布比卡因布比卡因作用快慢与利多卡因相仿,而持续时间是利多卡因的2倍。特别适合费时较长的手术,术后的镇痛时间也较长。由于在普鲁卡因等麻醉药物的应用中,有过敏现象的发生

4、,所以对于那些有过敏倾向的患者,应该进行过敏试验。在进行过敏试验前,应该备好肾上腺素、氧气等急救药物及用品,以防意外。  1.5高乌甲素[2]高乌甲素又叫拉马乌头碱,系从毛蓑科植物高乌头中提取的生物碱,商品名为太舒特,其药理作用有中枢镇痛、局部麻醉、神经阻滞、降温、解热和消肿,不良反应主要为心脏毒性及过敏等,但临床上少见。以往单纯静脉推注、肌内注射用于镇痛治疗,疗效较差,因而应用不广。高乌甲素注射进人硬膜外后,直接作用于神经根,使来自手术区段的有害刺激受到阻滞;渗入蛛网膜下腔作用于“吗啡样受体”而启动神经体液镇痛机制。另外,被硬膜外腔的静脉丛直接吸

5、收入血液循环。高乌甲素仅有很弱的局麻作用,在正常治疗量内,硬膜外麻醉中应用可以不考虑其局麻作用,但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中运用则应加以注意。  临床应用的局部麻醉药物溶液中常加入血管收缩剂,这样可以延缓麻药的吸收,加强镇痛效果,延长局麻时间,降低毒性反应,减少术区出血,使术野清晰等。近年来研究认为,微量的肾上腺素(1∶200000~1∶400000)不会引起血压明显变化,对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患者一般也不会导致不良反应。相反由于良好的镇痛效果,消除了患者恐惧不安情绪,避免了因疼痛而引起的血压急剧波动。    2新剂型的研究[3]    2.1局麻药微球

6、微球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给药技术。微球是指药物溶解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基质中形成的微小球状实体,常见微球直径为1~40gm。在临床治疗,尤其是肿瘤的化学治疗中,微球具有显著的优点。当包含局麻药的微球被注人到神经周围时,其对局麻药的缓慢释放可延长该神经被阻滞的时间,降低单位时间内进人体循环的局麻药总量。常用的微球均可被生物降解,根据制备所需的材料,可分为:蛋白类,如清蛋白、血纤维蛋白原微球,明胶微球;聚乳酸类,如聚乳酸微球、聚羟基丁酯和聚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丙交酯与聚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微球;淀粉微球;脂质微球;其他如聚氰基丙烯酸丁酯微球,结晶碳

7、水化合物微球,聚碳酸酯微球等。微球的缓释性使局麻药微球的麻醉作用间显著延长。微球具有生物相容性,但由于微球内含有大量的局麻药,其对生物体的毒性仍是研究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微球的缓释性延缓了局麻药的吸收,从而降低其毒性。但仍有一些并发症发生,如炎性反应反应、肌肉损伤和异物反应等。  2.2局麻药脂质体脂质体是由一层或多层双分子磷脂膜包裹水相所组成的微型球状物,粒径为10nm~20pm。1961年英国人BANGHAM首先将干的磷脂膜与水混合,开创了脂质体制备的先河。自1971年RYMEN将其作为药物载体后,脂质体应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它具有以下特点:

8、①与细胞膜亲和力强,可增加被包裹药物穿透细胞的能力;②靶向性好,使药物在肝、脾、肺、骨髓、淋巴、炎性反应以及肿瘤等部位分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