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唯物史观发展的范式转换

当代唯物史观发展的范式转换

ID:9515572

大小:59.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5-02

当代唯物史观发展的范式转换_第1页
当代唯物史观发展的范式转换_第2页
当代唯物史观发展的范式转换_第3页
当代唯物史观发展的范式转换_第4页
当代唯物史观发展的范式转换_第5页
资源描述:

《当代唯物史观发展的范式转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当代唯物史观发展的范式转换自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6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创立唯物史观,至今已有160多年。自李大钊于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唯物史观在我国的发展已近90年。在这一个多世纪里,唯物史观的发展适应不同的历史条件,形成了不同的历史形态。归结起来,有两大历史形态:一种是由列宁开创,以斯大林修改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依据的传统的东方形态。唯物史观的传统的东方形态的基本特点是重在社会客体之间矛盾发展的历史必然,基本分析范式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社

2、会发展的“五形态”论。它强调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暴力革命,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等。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唯物史观就属于其传统的东方形态。另一种是自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开始,包括法兰克福学派,阿尔都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等形成的唯物史观的西方形态。唯物史观的西方形态的基本特点是重在历史主体的发展方面。它以实践模式、人学模式、生态学模式等解读和发展唯物史观。它强调物化、异化、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导权,社会批判,走议会式和平革命的道路等①。唯物史观诞生以来,面临着各种挑战。如资产阶级的“三次浪潮”理论等社会趋同论的挑战,现代社会劳工

3、阶级转型分化,知识经济兴起和阶级斗争淡化的挑战,而最大的挑战是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蜕变和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后期的发展与蜕化,并不能否定传统的东方形态的唯物史观,因为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正是在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传统的东方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的;但它同时也说明,包括唯物史观在内的传统的东方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又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获得新的大发展。当然,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变化,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再次高涨和世界格局的新变化,西方形态的唯物史观也必须有新的大发展。传统的东方形态的唯物史观必须有新的大发展,

4、这是实践和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以真理标准、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为标志,开始了唯物史观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通过实践论和历史主客体关系、历史决定论和选择论、社会规津和人的活动、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的“三形态”与“五形态”、“现代化范式”与“革命史范式”、生产力标准和社会进行尺度及历史价值论、人学等等问题的争鸣,开拓了唯物史观发展的新天地。由此,对传统的唯物史观的内容和体系的缺陷进行了广泛地揭示。但时至今日,我国并没有形成比较成型的、具有广泛解释力和指导力的新形态的唯物史观,甚至还出现了偏离唯物史观立场的倾向。200

5、1年蒋大椿发表《当代中国史学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一文②,并引起较大的争论,2008年王和发表《再论历史规津》一文③,并提出了几个有待唯物史观解答的重大问题,以及我国现行哲学教本中关于唯物史观的阐述,既没有超越旧的范式,又没很好地整合新旧内容。这些就是我国唯物史观还没有获得重大发展的明证。那么,怎样才能发展唯物史观呢?我国著名学者张一兵曾提出:“回到马克思”的口号。这就是说,我们还得从唯物史观的创始人那里开始。唯物史观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主义,“回到马克思”就是要回到唯物史观创始人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上。在对社会历史运行特点的认识

6、上,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第一个文献《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④”。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他指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们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⑤”。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他指出

7、:“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

8、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⑥”。马克思还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