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的马克思技术本质观的文化哲学视阈

关于的马克思技术本质观的文化哲学视阈

ID:9515530

大小:69.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5-02

关于的马克思技术本质观的文化哲学视阈_第1页
关于的马克思技术本质观的文化哲学视阈_第2页
关于的马克思技术本质观的文化哲学视阈_第3页
关于的马克思技术本质观的文化哲学视阈_第4页
关于的马克思技术本质观的文化哲学视阈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的马克思技术本质观的文化哲学视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关于的马克思技术本质观的文化哲学视阈马克思技术本质观的文化哲学视阈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马克思技术本质观的文化哲学视阈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马克思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自然属性、客体性,可将其统称为“劳动资料说”)。这种观点流行于前苏联、东欧各国及日本的“唯物论研究会”中。布哈林是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A.A.库津也在《马克思与技术理由》(1968)一文中指出:“马克思认为技术即劳动资料。”“马克思认为技术实质上是人类在生产劳动中所掌握的各种活动手段。”东欧的一些学者也从“劳摘要:流行于国内外学界的“劳动资料说”是对马克思技术本质观的知识论误读,造

2、成了对马克思技术本质观真实意蕴的遮蔽。事实上,马克思立足文化哲学的视阈,回答了技术本质的理由。在他看来,技术不是单纯的“物质手段”、“工具”或“劳动资料体系”,而是人类的感性活动形式、历史的存在方式或文化形式。马克思的技术本质观既突出了技术的人文内涵,从而克服了知识论哲学技术本质观工具主义、客观主义的理论局限,又揭示出技术所蕴涵的现实社会关系,从而达到了对西方文化哲学技术本质观的理论超越。  关键词:马克思;技术本质观;文化哲学;知识论哲学  :A:10083758(2009)06047106  西方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传统知识论哲学到现代文化哲学的转向。

3、文化哲学是在反对西方传统知识论哲学(或意识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哲学范式。知识论哲学以寻求世界本体、建构严密理论体系为最终目的,结果却使主体与客体相分离、哲学与现实世界相疏离,哲学背离了自己的本性,不再关注人自身的存在。西方文化哲学反对知识论哲学的抽象性、体系化等特点,强调哲学对现实的批判功能,具有重返生活世界的特征,但终因无法彻底超越知识论哲学主客二元对立的局限而陷入理论困境。马克思文化马克思技术本质观的文化哲学视阈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zbjy.提供,.哲学以“实践”为理论基点,将实践视为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以工业为切入点全面考察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

4、的现实存活境遇,进而寻找到现代人陷入存活困境的根源以及摆脱困境的途径。这就克服了西方文化哲学的抽象性,成为真正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  在关于技术本质的理由上,西方传统知识论哲学持“手段说”、“工具说”或“劳动资料说”,从纯直观、客体的角度看待技术,不仅不能揭示技术的真实内涵,反而导致了对技术本质的遮蔽;西方文化哲学将技术视为人的在世方式,赋予技术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对澄清技术的本质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但却未能看到技术所蕴涵的社会历史关系。马克思立足于文化哲学的视阈,将技术本质与人的本质、文化本质相统一,把技术看做表征一定社会历史关系的感性活动方式和确证人的本质的最基

5、本的文化形式,达到了对技术本质的真实把握,实现了对西方哲学技术本质观的理论超越。    一、“劳动资料说”:一种对马克思    技术本质观的知识论误读众所周知,马克思很少使用“技术”一词,也从未给技术下过明确的定义,但不能因此得出“马克思没有形成自己的技术本质观”的结论。其实,马克思对技术本质的理解是隐藏在他对劳动、实践、生产、工业、分工、机器、机器体系、工艺等理由的大量论述中的,这就需要在原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提炼和阐释。正因为如此,学术界形成了对马克思技术本质观的不同看法。其中,一种对于马克思技术本质观的普遍误解应予以充分关注,这就是广泛流行的“劳动资料说”。  “

6、劳动资料说”认为,马克思将技术视为“劳动手段”、“工具”或“劳动资料”(也有人认为马克思把技术看做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或策略,由于这些观点均强调技术的自然属性、客体性,可将其统称为“劳动资料说”)。这种观点流行于前苏联、东欧各国及日本的“唯物论研究会”中。布哈林是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A.A.库津也在《马克思与技术理由》(1968)一文中指出:“马克思认为技术即劳动资料。”“马克思认为技术实质上是人类在生产劳动中所掌握的各种活动手段。”[1]东欧的一些学者也从“劳动资料说”的角度理解马克思的技术本质观,G.鲍恩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技术是社会存在的一个方面,它包括人类社

7、会中通过技术创造(发明)在历史上形成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物质手段和策略的体系,即人为了达到自己所选定和提出的目标,在自己的一切生活领域中使用着的物质手段和方法的体系。”[2]成立于1932年的日本的唯物论研究会也主要以“劳动资料说”来理解马克思的技术本质观,相川春喜在其《技术论》中对技术的定义最具代表性:“按照历史唯物主义,所谓技术,就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劳动的物质资料的复合体,一句话,无非是劳动资料的体系”[3]。“劳动资料说”的理解在国内学界也时有所见,“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机械性的劳动资料’等无疑是关于技术的论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