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

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

ID:9513496

大小:65.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5-02

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_第1页
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_第2页
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_第3页
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_第4页
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_第5页
资源描述:

《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从新大纲、新教材实施以来,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在新的形势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新的数学教学大纲,展现了一个全新的数学教学观: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大众数学的思想。在数学的学习中,树立课程与教学并重发展的观念,注重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在大众数学的意义下,数学课程应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学再创造的过程,教师的教学中应注意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单一的“传授——接受”教学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的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合作,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

2、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学生获取新知识,发展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但是,根据有关的调查显示,数学课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仍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给学生的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体现不够充分,教师不敢放手,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替代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出结论,掩盖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有违新大纲的精神及对数学教育的基本原则的。以下根据自己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的两个课堂实录,谈一谈实施新教材的教学体会。[课例1]《函数》问题:有一辆汽车以时速60公里/小时匀速行驶,如何用数学知识反映这

3、一运动过程?[实录]:学生经过讨论,教师鼓励学生在黑板上展示(约15分钟)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简评甲:展示了分析思路乙:列表法丙:用映射反映这一运动过程丁:图象法,可用S-T或T-S图象戊:为反函数埋下伏笔,反映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己:s=60ts——路程(km)老师补充提问:t——时间(h)s,t的范围?(从上述结果来看,它对引入函数的概念是非常有利的,基本上展示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参与教学的过程的目的。)教师: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设有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从上

4、述的例子中可见,汽车的运动过程可以通过建立S=60t这样一个函数关系来反映。(①建立数学模型;②巩固了函数的定义和概念;③用数学观点来观察事物。)那么根据丙,函数也可以用映射来定义。函数是什么呢?(把概念引向深入)学生甲:是一种映射;(如图)学生乙:A、B是数集;教师提问:还有吗?若A、B是空集怎么办?学生(齐):A、B非空数集。教师(板书):如果A、B都是非空的数集,那么A到B的映射f:A→B就叫做A到B的函数,记作:y=f(x)。(阅读课文)…………………[课后札记]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情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感知函数的概念的产生和形成,是符合教材

5、对初学者的要求的。同时教师可以免除冗长、抽象的论述,把函数的本质展示出来,符合认知规律。(当然这样的讲解在理论上还有不够严密的地方,还要在后续的学习中加以点拨,以达到巩固和提高)[课例二]《对数函数》例2、例3问题:请比较:、的大小,请说明。(注:这里没有用证明的字眼)思考片刻,大部分学生指出较大。学生活动教师简评甲:设a=,b=用指数和对数互化的方法则,(如图)把对数转化为指数式比较大小知a<b,即较大乙:==+利用对数的运算法则和对数函数的性质丙:-=>0求差比较法丁:,问题提了出来…………………但lg3,lg4如何比较?(有同学提议用计算器)教师(插话):可否转化为比较lg3

6、,lg4?(关键时刻,教师提示)其实比较,的本质是一样的。(学生认同)戊:是增函数,而4<3函数的单调性同理lg4>lg3己:用图象(如图)图象法,化抽象为形象、直观同理lg4>lg3教师:甲、乙、丙同学能运用指数、对数的互化,对数的运算法则解决问题,很好,戊、己同学能充分运用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直接比较了对数的大小,更好,可贵的是,丁同学利用对数的换底公式虽然没有把问题解决,但他把问题提了出来让大家思考。问题:比较大小:(1)、(2)、(底数不确定,分类讨论)(3)、(不同底,分类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例2,并完成课本练习3。学生阅读课文例3后,提出了以下问

7、题:1、例3(1)、如何想到利用1判别呢?答:可取中间值。(),根据对数函数的性质,一般地,比较和大小时,可取中间值(或)例3中1和0仅为特殊性。2、例3(2)用以下方法判断大小可以吗?(如图)答:可以。[课后札记]从比较,的大小,可见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对于例3的质疑也使教师把两个对数大小比较引入深入(不同底、底数不确定),把例2、例3的内容平铺直叙地向学生讲解无疑也能使学生掌握,但学生甲、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