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审美标准对汉赋评价的影响

古代文学审美标准对汉赋评价的影响

ID:9513251

大小:55.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5-02

古代文学审美标准对汉赋评价的影响_第1页
古代文学审美标准对汉赋评价的影响_第2页
古代文学审美标准对汉赋评价的影响_第3页
古代文学审美标准对汉赋评价的影响_第4页
古代文学审美标准对汉赋评价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审美标准对汉赋评价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古代文学审美标准对“汉赋评价”的影响编辑。摘要 中国古代文论家对汉赋的评价颇不一致。本文试从古代文学审美批评标准入手,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对汉赋应采取的正确评价标准。  关键词 审美标准 汉赋 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 A  1009-5489(2007)06-0070-03    古人对汉赋的评价颇不一致。汉代扬雄斥之为童子雕虫篆刻,王充非之为虚妄之言,唐柳冕批评汉赋置其盛明之代,而习亡国之音;与此相反,汉代班固赞汉赋是雅颂之亚,炳焉与三代同风。近人王国维更把它奉为一代之文学。为什么对同一种文学样式的评价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文艺批评标准的不

2、同而造成的。  文艺批评标准的核心是审美标准,文学的审美批评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尺度。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很早就提出了真、善、美的审美批评标准。  在中国古代最早将美和善分开,并将美善标准用来评论文学艺术的是孔子,孟子继其后。孟子云: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章句下》)这是孟子在评论人格美时说的话,后来移用于文艺。同时,庄子说的真和美也被移用于文艺。用当今的文艺观点来看,真是指作品的真实性,即内容能表现出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善是指作品内容的倾向性,即作品内容能表现出进步的思想倾向、正确的政治伦理观念和美好情操;美是指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审美性,包括艺术形象的可感性、

3、情感性、典型性,艺术形式的完整性、多样性、独创性等等。真、善、美三者密切联系而又相互区别。对三者内涵的不同理解,对三者偏重的不同,造成古代文人对汉赋评价的不同。    一、真作品内容的真实性    作品内容的真实性是美善的基础,没有真实也就没有美善。真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常用诚、信、实、核来表达,含义很广,包括言辞、事物、景象、感情的真实和艺术真实等等,如修辞立其诚(《易乾文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八十一章),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父》)等。王充作《论衡》,开始在文学上明确使用真这个概念,指出文有真伪,元有故新,阐明《论衡》的目

4、的是反对虚妄之语,立真伪之不平,汉赋就是他所认为的虚妄之语的代表。但是,他的集焦点在于:文人史家笔下所叙述所描写的是不是符合事实,是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他所说的真,强调的是客观事物的真,认为只有正确地认识、把握、再现客体的真才有主体的精诚由中,这大致是对的。但是,他还不能理解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所谓艺术真实,是指形象地反映了事务本质特征的真实,需要更多的从作品的象征意义和感情体验方面去领会真实,不能拘泥于其所言事物本身是否合乎常理。但直到南朝刘勰作《文心雕龙》才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在《情采》篇中指出: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这里所说的写真,就是指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

5、发真情实感。当然,汉赋运用了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有诸多不符合生活真实之处,但这正是艺术真实高于生活真实之处。如司马相如《大人赋》为我们创设了一种虚无缥缈、扑朔迷离、若有若无、令人神往的神仙世界;扬雄的《甘泉赋》则提供了高度夸张、生动形象的描绘而有些文论家,如王充等人,对这些动人的艺术描写不仅不欣赏、不认可,反而痛斥为非,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不能接受任何驰骋云天的想象以及与现实不符的描绘,总是以生硬死板的客观真实的标尺来衡量文学作品,对具有象征意义和夸饰性质的文艺持否定态度,结果把汉赋作品中夸张虚构的浪漫主义手法也纳入虚妄的范畴。这是对真的一种曲解。    二、善作品内容的倾向性    作品内容的倾向

6、性,与政治功利、道德情操密切相关。善是美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先秦时往往美、善不分。在中国美学史上,孔子首先把善和美区分开来,作为两个不同的标准来使用。如他在评论《韶》和《武》两种乐舞时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这里,善指思想内容而言,美指艺术形式而言。就思想内容来说,则有尽善与未尽善之别。因为,《韶》乐表现的是舜接受尧的禅让而继承王位的内容,这符合孔子的礼让思想,故称之为尽善;《武》乐表现的则是周武王以武力征讨商纣王而取天下的内容,故称之为未尽善。从孔子的评论来看,他对善的要求是很高的,尽善尽美的提法,应该说是美善统一,但实际上,他还是偏重于善

7、。这种美善结合、以善为主导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影响深远。善这个功利性标准,包含着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常常通过与文相对的道来体现,如所谓明道、载道等,主张一切言谈论说必须合乎道、宣扬道。道泛指作品思想内容。但不同时代不同学派所谓的道,其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体现在汉赋评价中,就是强调其讽谏作用。扬雄、班固等对汉赋的评价均受孔子这一美学思想的影响。  扬雄在《法言吾子》中说到: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