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文明对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的影响

论农业文明对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的影响

ID:9781029

大小:5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9

论农业文明对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的影响_第1页
论农业文明对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的影响_第2页
论农业文明对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的影响_第3页
论农业文明对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的影响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农业文明对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农业文明对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的影响论农业文明对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的影响人类社会的文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其形态从广义上说具有四种,即:史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代文明。无论哪种文明形态,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的理性抉择,同时文明又反过来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农业文明有上万年的历史,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世世代代都受着农业文明的熏陶,从而形成了对农业文明形态下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审美的定势,这种定势直接影响着作为社会生活反映的文学作品的审美走向。  1中庸和谐的审美视角  温润的气候条件、自给自足的生产生

2、活方式,确定了中华民族的个性及中庸和谐的审美视角。文明的起源与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古代的希腊、印度、埃及、中国均处在地球的北纬30度~北纬40度左右。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则位于北纬30度~北纬37度的区域,这片广大的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季风湿润和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部分地区冬季温和多雨。陈代光先生的《中国历史地理》(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认为:近五千年来,中国先后经历了4个温暖期,4个寒冷期。4个温暖期分别是:仰韶文化到商代、春秋战国到西汉末年、隋唐到北宋初年、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这4个温暖期

3、恰是中国农业文明诞生、发展和走向高峰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温柔敦厚的集体性格共生的形成期,同时也是审美主体从觉醒走向渐进再到成熟的时期。  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的出现使农业劳动从千耦其耘走向了个体耕种。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以农业立国,百亩之田,生事已足,五口之家,和乐且耽,乃更所重视,亦推此和乐之心以为解决。和乐且耽,还生成了典型的农业文明的好生、乐生之情。这种百亩之田、五口之家就构成了一个家庭的生产单位,家庭又衍生出家族,家族之中有长幼尊卑,这就需要家族内部成员要相互以忠恕相待,互敬互爱。按照钱先生家国同构的观点,家、国、天下便形成了统一的关系。

4、在这种价值体系和伦理规则下,尊敬君主如同尊敬父兄,爱别人家的女子如同爱自家的姐妹,因而说出的话,写出的诗、做出的文,均应使观赏者有一种乐而不淫、哀而不怨、怨而不怒的审美感受。  《诗经》是最能体现中庸和谐审美视角的上古诗集。《召南江有祀》是一首弃妇诗,表现了对抛弃她的丈夫的怨恨之情,然每章结句本文由.L.收集整理其后也悔、其后也处、其啸也歌却没有任何钻牛角尖之意或哀怨之情,全诗温润中庸,表现出了一种可贵的自信与自尊。杜甫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诗人,除留下大量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歌外,还有许多中庸和谐具备中和审美价值的诗歌。如:天下朋友皆胶漆(《忆昔

5、二首》其二)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进艇》)。清人朱庭珍指出杜甫诗歌与其性情的关系说:有温柔敦厚之性情,乃能有温柔敦厚之诗。少陵哭房琯、送严公、梦李白、寄王维、别郑虔,其诗无一不深厚沈挚,情见乎词,友朋风义,何其笃也。(《筱园诗话》卷三)。  2旷达飘逸的审美特质  自耕自作的生产方式,形成了无拘束、无协作、无交换的思想观念,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旷达飘逸的审美特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势必带来两种思想观

6、念:一种是封闭、狭隘;另一种则是旷达、开放,这种矛盾的思想观念是中国农业文明所特有的,它并行于中国古代先民的意识深处。封闭、狭隘的思想观念作为农业文明负面精神产物,因为不具备审美特性,我们今天罕能见其作品。倒是充满了旷达飘逸审美特质的作品却俯拾即是,这些作品洋溢着生命的激情,从古人的袖间挥洒出对宇宙的俯仰。最令我们倾倒的首推庄子的《逍遥游》: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这完全是心灵的飞

7、驰。浪漫的飘逸超物自然,无拘无束的翱翔迭浪绝尘,鲲鹏展翅,逍遥于飞,展示出磅礴恣肆的大境界。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逍遥游》全篇的主旨,他向我们阐明的是一种宇宙的精神,同时也是庄子政治主张与生活志趣的高度融注,他是站在人类文明修养的制高点上表述着一种终极的旷达。  唐人李白高视尘俗,其诗歌透着一股狂放不羁的洒脱之气,他《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人生短暂,

8、与其阿谀事人,不如坦荡行乐!清人沈德潜评价:太白七言古,想落天外,局变自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此待天授,非人可及。这种豪旷,今人恐也只能望其项背,自愧弗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