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精神与和谐社会构建

公共精神与和谐社会构建

ID:9511243

大小:58.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5-02

公共精神与和谐社会构建_第1页
公共精神与和谐社会构建_第2页
公共精神与和谐社会构建_第3页
公共精神与和谐社会构建_第4页
公共精神与和谐社会构建_第5页
资源描述:

《公共精神与和谐社会构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公共精神与和谐社会构建  摘要:公共精神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精神支撑和内在动力,公共精神的孕育要以社会和谐发展为根基。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必须在政府和社会两个方面都树立起足够的公共精神。这需要我们在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传统及西方公私理论中合理因素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国家相关体制的改进与创新,并努力加强公民教育和培育公民社会。  关键词:和谐社会;公共精神;公共意识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他指出,“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在新世纪新阶段,和谐社会的

2、构建任务繁重、意义重大,不仅需要国家在制度硬件上的建构和完善,而且更需要全体社会成员树立起和谐理念。在现代社会,人作为社会共同体的一员,对社会共同体的自觉认知是其获得生命意义的重要源泉,这要求其必须把对公共生活及公共事务的关怀和参与摆在突出位置,并自觉形成以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政治参与、普世关怀等为基本价值内涵的公共精神。因此,作为现代社会和谐发展应有的价值理念,公共精神的培育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    一、公共精神与和谐社会相互关联    任何社会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内在理念的支撑,要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谋求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相处,促使民众公共精神的树立是最

3、基本的要求。而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公共精神的产生也无法离开社会实践的客观要求,和谐社会为公共精神的孕育提供了社会土壤。因此,公共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公共精神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支撑。追求和谐是人类永久的期盼,但要实现社会和谐,就必须树立化解矛盾和冲突的正确理念。历史告诉我们,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继续强调以往那种以“冲突”和“抗争”为本位的斗争精神早已过时。要解决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客观上必然要求社会主体间的团结、宽容与合作,以使社会各要素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达到共生共进。换句话说。只有在全社会树立一种公共精神,才能确保

4、社会的和谐发展。美国当代著名政治学家帕特南(RobertD.Putnam)在意大利长达20年的考察透彻地表明,地区兴盛的公共精神构成了社会良性运转的重要支撑,即凡是公共精神发育良好的地区,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运作效率就比较高。可见,作为一种旨在维系社会秩序的公共观,公共精神实际上构成了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动力,它立足于宽容、理解和服务等的价值根基,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在认知世界、变革世界、协调矛盾和化解冲突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极大地提升了社会资本的含量。  另一方面,公共精神的孕育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这包括:(1)它以现代多元社会为前提。多元社会意味着经济生

5、活的自主自决,政治生活的民主公平,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自由宽容,由此公共精神才能得以产生。(2)它以社会公共领域的出现为条件。公共领域为多元主体间的交往提供了场所,也为公共精神的产生奠定了基础。(3)公共精神的普遍化也依赖于社会个体公共意识的觉悟。公共意识内含了人们对公共价值观的肯认和追求,社会共生、共享、共赢理念的形成都依赖于个体公共意识的提升。  然而,在我国传统社会条件下,国家和社会是私人所有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界限也被凝固化和静态化,普通民众缺乏独立的人格和社会自主能力,在这种社会形态下,民众“有一时的安宁而无普遍的幸福,有百业而无进步,有稳劲而无闯劲,有严格的制度而

6、无公共的品德”。结果,在他们中即使有公私的探讨,也无法形成普遍的公共精神。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政治控制的放松以及单位体制和身份界限的消解,公民逐步获得了独立自主的个体地位,介于国家与市场间的社会组织也得到了较快发展,现代媒体的繁荣则为公众参与提供了广阔渠道,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公共精神的孕育不可或缺的社会条件。  因此,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公共精神得以孕育的前提,这既是公共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本质使然。从公共精神的角度来看。其树立要以民众普遍的权利、平等、自由等的实现为前提,而这些价值理念只能在和谐社会中才能得到确立。而和谐社会,其本质上就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宽容的社会

7、”。和谐不是没有冲突、矛盾,而是能不断内生出新的力量和资源将其化解。和谐社会也呼唤民间力量的勃发,以催生民众公共意识的醒悟,显然这样的社会体系为公共精神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欠缺公共精神是当前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大障碍    作为我国转型期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有赖于政府和公众的两个积极性。在政府一方,作为社会发展的掌舵者,政府公共精神“存量”的多寡直接影响了社会公共观的积聚和提升。公共选择学派认为,政府官员天生具有“经济人”理性,“政治是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