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503490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1
《在深思熟虑与政治权力之间——读《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在深思熟虑与政治权力之间——读《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曲折现代化历程后,随着当代中国改革的纵深,宪政主义思潮正伴随着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的成长而悄然兴起,宪政成为官方与民间共同关注的焦点。就政治层面而言,以「走向宪政」来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宏大问题,正在成为愈来愈多的人们的共识。然而,要对宪政理论作出深入探讨,不能绕过的一个环节,就是对具有世界典范意义的美国宪法、宪政进行研究。这将为我们当下的宪政讨论提供重要的学理资源和实践经验。而要探索美国宪法、宪政奥秘,就要必须了解美国制宪会议的历程。就如要真正理解一件艺术品,必须知悉它的的创作动因和创作历程。
2、制宪会议代之一、美国第四任总统麦迪逊(JamesMadison)的《辩论──美国制宪会议纪录》1(以下简称《辩论》),则是费城制宪法会议留下的最为详实的一部记录,以类似连续剧的写法记载了费城制宪会议全过程,记录了代表们每天的会议发言,包括与麦迪逊自己观点不同的代表的大段法理性议论,其中,有许多构成今日美国政治学的渊源和理论基础。 麦迪逊在遗嘱中把他会议记录命名为《辩论》。的确,费城制宪会议的过程就是制宪代表们辩论的过程──他们就未来美国政治权力的规划而辩论,以和平的、理性说服的方式来寻求共识、探寻共同接受的权力、利益安排方案。这点,在汉语语境下似乎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
3、在汉语境中,鲜有对权力进行辩论史例;权力从来只有较量之说,较量的胜者统领天下、支配一切,败者沦为人寇。这也就是所谓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逻辑。正是如此,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辩论》的名字的显得尤有深意了:辩论是如何成为可能的?是甚么支撑着辩论的进行?是甚么促成制宪代表们就美国未来政体的各种声音在费城会议厅言说、碰撞、辩论,并最终能取得共识(宪法)?透过《辩论》,解读代表们辩论的言说方式,笔者以为,至少有以下几点支撑着辩论的进行: 一 怀疑主义态度 怀疑主义态度,就是把自身设定为无知,承认他人观点的合理性和自身理智的不可靠,也就是放弃唯我正确的观念,不把自己视为绝对真理的
4、化身,在「自我」之外有所敬畏,对「自我」能够反省,只有如此,才能以开放的姿态就讨论对象进行信息的交流,辩论者的说话权利才会得到真正的尊重。这正如富兰克林认为的,「年纪越大,越倾向于怀疑自己的判断,更尊重别人的判断。的确,大多数的人,也和宗教里的大多数教派一样,以为他们自己拥有全部真理,凡是别人的观点与他们不同,就认定是谬误。」(页774)。以华盛顿为例,在会议过程中,身为大会主席的他因为担心自己威望过高,代表们把他的话看得过重,以致影响了他们的理性思考,故而在整个制宪会议期间,他只在制宪会议开始和结束时作了两次发言,「他的处境限制了他,此前,对会中悬而未决的问题,一直没有
5、表述过自己的情绪」(页776)。 与怀疑主义态度紧密相关,会议的规则与辩论者在辩论时的礼仪、谦恭、自我控制就显得犹为重要了。制宪会议一开始,代表们就制定了详细的议事规则。议事规则实际与怀疑主义态度实际是互为表里的:议程规则在程序上保证代表们说话的权利,使怀疑主义态度得以操作化。而辩论时的礼仪、谦恭,则是在礼貌上尊重了对方说话的权利,从而保证了不同的观点间展开理性对话;一旦放弃了礼仪、谦恭和自我控制,激情和情绪就会支配着辩论的进行,语言暴力就在所难免了,辩论也就沦为征服的过程。在《辩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制宪代表们都普遍有着这种的风度和涵养。以莫里斯为例,他就某个问题反对平
6、克尼时,他是以「平克尼先生的主张没有用,也行不通」,「但他希望把这个问题提交给委员会考虑」(页597)的说话方式来表达对威尔逊观点的反对。正是这种不带情绪、尊重对方的公开讨论,使辩论始终处于理性的状态中。 二 知识的运用和经验主义立场 以开放姿态、无知定位来进行的理性辩论,并不是无原则无立场的对话。以宽容、尊重的态度让辩论对手表达了异于自己的观点后,如何反驳这些观点?制宪代表选择以历史积累的政治学知识和政治经验来拷问对方的观点。 制宪会议的代表大多数既是博学的知识份子,同时也是经验丰富政治家。他们既富有思想,又长于实践。博学在制宪过程中的表现,就是对既有政治科学知识
7、的运用。他们常引用洛克、孟德斯鸠等思想家的言论,充分利用这些思想家所取得的关于分权制衡、立法约束等政治理论知识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另一方面,代表们虽有丰富政治理论与知识,但制宪过程中他们并不是教条地使用这些知识,而是立足于经验主义的立场,从政治生活的实际运作来理解它们。如富兰克林所认为的,「……人的悟性绝非完美。自从我们忙忙碌碌寻找政治智慧以来,我们确实体验到我们在政治智慧方面的缺乏」(页222)。正因为人的悟性绝非完美,人类的知识不能穷尽社会政治秩序,制宪会议的代表们进行辩论时,频繁引用古希腊罗马、以致近代荷兰、英国等政治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