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地区《国文》教材选文的心理学分析

ID:9494362

大小:5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1

中国台湾地区《国文》教材选文的心理学分析_第1页
中国台湾地区《国文》教材选文的心理学分析_第2页
中国台湾地区《国文》教材选文的心理学分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台湾地区《国文》教材选文的心理学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台湾地区《国文》教材选文的心理学分析台湾地区和大陆的文化教育同宗同源,共同植根于华夏民族肥沃的土地。台湾地区语文教材一直保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台湾地区的中学语文统称为国文,本文以台湾地区三民书局出版,黄志民等主编,2001年2月初版,《高中国文》1—6册教科书为例,希望通过对台湾地区语文教材选文的心理学分析,能够使大陆的教育工在语文教材编写方面有所借鉴。  根据台湾地区国文《课程纲要》的指导思想,台湾地区国文教材的编写原则,第3条规定:“编选教材范文时,要将所选用的教材,按文体比例、写作风格、文字深浅、内容性质,以单元或主题方式作系统编排。并于第二阶段(

2、第六学年)渐次融入文言文。第三阶段应逐年调整文言文与语体文之比例。”国文教材编辑大意第五条写到:“本书所选之范文,以旨趣明确,文辞优美,足以启导人生意义,切合时代潮流者为主。”《国文》教材着眼于兼具语文训练、精神陶冶及文艺欣赏三种价值的文章,其前提是切合国民中学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能力,也就是所选文章,必须与现代青少年生活有关,并使他们了解和接受。因此,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能力,反映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学生应达到的学习知识与能力的标准,这些都属于范文编选的心理学依据。  表一:国文教材课文篇目一览(见文末)  表二:现代文与文言文在各册中的分布  从上述两个图表中可以看出:高

3、中国文教材中,现代文约占三成,文言文约占七成。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文言文所占的比例大体上也逐步增大,这也体现了台湾地区十分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现代文在选材上多注重文章的生活色彩,注重启发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思考。这样的课文编选,一方面与台湾地区的历史文化特征有关,另一方面也有其心理学依据。    一、选文贴近学生不同的需要层次    20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美国兴起。它是一种以研究人的本性、动机、潜能、经验以及价值为主的心理学新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两类: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及尊重需要

4、;成长需要包括认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类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连续的、重叠的、波浪式的演进过程,即不同层次的需要可以同时存在,高层次的需要并不一定在低层次需要被满足后才出现。  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依据,国文教材基本上满足了学生的成长需要,选文主题的丰富多彩,涉及到了学生的认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国文教材选文最鲜明的特色是注重传统美德对学生的熏陶,注重中华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等优秀品质放在重中之重。如《左忠毅公轶事》突出了左公忠坚贞不屈的爱国志气,感人至深;《张劭与范式》展示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礼仪规范;《爱莲说》《五

5、柳先生传》揭示了甘于淡泊,出淤泥而不染的道理。文言文选文主题的多样性,可以满足学生对认知、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另外,国文教材还十分注重本土文化的展示。如表现台湾地区历史、风土人情的作品,《台湾通史论》《深夜的嘉南平原》《红头绳儿》《一杆“称仔”》等。有学者认为,学生最感兴趣的教材就是与自己有关的教材。学生读乡土教材,会产生浓厚的亲切感,从而满足一种对乡土文学的认知需要,继而激励自己产生自我实现需要,也实现了学生从低层次需要向高层次需要的递进。选文中也有一些涉及“爱情”的作品,如《一棵开花的树》(席慕蓉)、《陌上桑》等,对不断成熟的高中生来说,这既是一种认知需要、美的需要,也是自我实现

6、需要。实践证明,通过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情观的引导是必要的,这也值得大陆教材在编写时借鉴。    二、选文适应学生认知结构发展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研究取向。该流派的基本假设是:学生的行为始终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的。因此,认知心理学关注的是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重建或重组,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的研究。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积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国文教材在选文上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积极促成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在选文的内容性质方面,高一年级多选择一些关于文化教育、情感态度类等基础性、社会性较强的文章,

7、如《师说》(韩愈)、《伤仲永》(王安石)、《墨池记》(曾巩)、《施与爱》(张老师)、《深夜的嘉南平原》(陈芳明)、《陌上桑》(佚名)、《石壕吏》(杜甫)、《万鸦飞过废田》(洪素丽)等。高三年级多选择一些表现国家政治、修身养性类等具有较高精神境界的文章,如《出师表》(诸葛亮)、《陈情表》(李密)、《错误》(郑愁予)、《红头绳儿》(王鼎钧)、《谏逐客书》(李斯)、《渔父》(屈原)、《兰亭集序》(王羲之)等。高一到高三,学生在各个认知发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中国台湾地区《国文》教材选文的心理学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台湾地区《国文》教材选文的心理学分析台湾地区和大陆的文化教育同宗同源,共同植根于华夏民族肥沃的土地。台湾地区语文教材一直保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台湾地区的中学语文统称为国文,本文以台湾地区三民书局出版,黄志民等主编,2001年2月初版,《高中国文》1—6册教科书为例,希望通过对台湾地区语文教材选文的心理学分析,能够使大陆的教育工在语文教材编写方面有所借鉴。  根据台湾地区国文《课程纲要》的指导思想,台湾地区国文教材的编写原则,第3条规定:“编选教材范文时,要将所选用的教材,按文体比例、写作风格、文字深浅、内容性质,以单元或主题方式作系统编排。并于第二阶段(

2、第六学年)渐次融入文言文。第三阶段应逐年调整文言文与语体文之比例。”国文教材编辑大意第五条写到:“本书所选之范文,以旨趣明确,文辞优美,足以启导人生意义,切合时代潮流者为主。”《国文》教材着眼于兼具语文训练、精神陶冶及文艺欣赏三种价值的文章,其前提是切合国民中学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能力,也就是所选文章,必须与现代青少年生活有关,并使他们了解和接受。因此,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能力,反映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学生应达到的学习知识与能力的标准,这些都属于范文编选的心理学依据。  表一:国文教材课文篇目一览(见文末)  表二:现代文与文言文在各册中的分布  从上述两个图表中可以看出:高

3、中国文教材中,现代文约占三成,文言文约占七成。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文言文所占的比例大体上也逐步增大,这也体现了台湾地区十分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现代文在选材上多注重文章的生活色彩,注重启发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思考。这样的课文编选,一方面与台湾地区的历史文化特征有关,另一方面也有其心理学依据。    一、选文贴近学生不同的需要层次    20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美国兴起。它是一种以研究人的本性、动机、潜能、经验以及价值为主的心理学新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两类: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及尊重需要

4、;成长需要包括认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类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连续的、重叠的、波浪式的演进过程,即不同层次的需要可以同时存在,高层次的需要并不一定在低层次需要被满足后才出现。  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依据,国文教材基本上满足了学生的成长需要,选文主题的丰富多彩,涉及到了学生的认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国文教材选文最鲜明的特色是注重传统美德对学生的熏陶,注重中华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等优秀品质放在重中之重。如《左忠毅公轶事》突出了左公忠坚贞不屈的爱国志气,感人至深;《张劭与范式》展示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礼仪规范;《爱莲说》《五

5、柳先生传》揭示了甘于淡泊,出淤泥而不染的道理。文言文选文主题的多样性,可以满足学生对认知、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另外,国文教材还十分注重本土文化的展示。如表现台湾地区历史、风土人情的作品,《台湾通史论》《深夜的嘉南平原》《红头绳儿》《一杆“称仔”》等。有学者认为,学生最感兴趣的教材就是与自己有关的教材。学生读乡土教材,会产生浓厚的亲切感,从而满足一种对乡土文学的认知需要,继而激励自己产生自我实现需要,也实现了学生从低层次需要向高层次需要的递进。选文中也有一些涉及“爱情”的作品,如《一棵开花的树》(席慕蓉)、《陌上桑》等,对不断成熟的高中生来说,这既是一种认知需要、美的需要,也是自我实现

6、需要。实践证明,通过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情观的引导是必要的,这也值得大陆教材在编写时借鉴。    二、选文适应学生认知结构发展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研究取向。该流派的基本假设是:学生的行为始终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的。因此,认知心理学关注的是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重建或重组,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的研究。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积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国文教材在选文上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积极促成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在选文的内容性质方面,高一年级多选择一些关于文化教育、情感态度类等基础性、社会性较强的文章,

7、如《师说》(韩愈)、《伤仲永》(王安石)、《墨池记》(曾巩)、《施与爱》(张老师)、《深夜的嘉南平原》(陈芳明)、《陌上桑》(佚名)、《石壕吏》(杜甫)、《万鸦飞过废田》(洪素丽)等。高三年级多选择一些表现国家政治、修身养性类等具有较高精神境界的文章,如《出师表》(诸葛亮)、《陈情表》(李密)、《错误》(郑愁予)、《红头绳儿》(王鼎钧)、《谏逐客书》(李斯)、《渔父》(屈原)、《兰亭集序》(王羲之)等。高一到高三,学生在各个认知发展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