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调治痰浊中阻型内耳眩晕

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调治痰浊中阻型内耳眩晕

ID:9490166

大小:49.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5-01

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调治痰浊中阻型内耳眩晕_第1页
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调治痰浊中阻型内耳眩晕_第2页
资源描述:

《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调治痰浊中阻型内耳眩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调治痰浊中阻型内耳眩晕  内耳眩晕病又称美尼尔氏病,属中医学的眩晕病范畴,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为主症,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和学习。笔者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痰浊中阻型内耳眩晕80例,并设对照组观察,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治疗组80例患者中,住院病例25例,门诊病例55例;男23例,女57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43岁;病程最短者1h,最长这3d。对照组80例患者

2、中,住院病例26例,门诊病例54例;男26例,女54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6岁,平均年龄44岁;病程最短者0.8h,最长这3.5d。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平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1)反复或突然发作的眩晕、耳鸣及耳聋伴恶心、呕吐;(2)发作期间突然规律性眼球震颤;(3)有明显缓解期;(4)前庭功能试验病侧减弱或迟钝;(5)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中医诊断:头晕目眩,头重昏蒙,胸闷脘痞,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耳鸣,舌苔白腻,脉濡滑或弦滑。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

3、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痰浊中阻型眩晕的诊断标准。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每日1次,连用3次停用,山莨菪碱注射液10mg-20mg,VitB630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内静滴,盐酸培他定注射液500ml静滴,每日1次,连用5次。    2.2治疗组: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姜半夏12g,白术15g,天麻15g,陈皮12g,茯苓30g,泽泻12g,砂仁12g,白豆蔻12g,厚朴12g,香薷12g,木香9g,竹茹9g,生姜9g,甘草6g。若呕吐较重,痰涎较多

4、,可酌加吴茱萸、旋覆花;耳鸣较重者加磁石、石菖蒲;见口苦、舌苔黄腻者,酌加黄芩、栀子。每日1剂,日服3次,连用5天。5天结束后评定疗效。    3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头晕目眩、胸闷、恶心呕吐等主症消失,耳鸣减轻,饮食增加,前庭功能试验恢复正常;好转:头晕目眩、胸闷、恶心呕吐等主症减轻;无效:头晕目眩无改善。    4治疗结果    治疗组80例,临床痊愈56例,好转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25%;对照组80例,临床痊愈15例,好转43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72.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5讨论    内耳眩晕病是由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迷路小动脉痉挛,局部缺氧,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淋巴分泌过多或吸收障碍,引起内耳膜迷路积水,耳蜗及前庭神经均充血水肿,则出现眩晕、耳鸣、恶心呕吐等主症。西医治疗大多采用高渗脱水,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效果大多不尽人意。中医归为眩晕病,以痰浊中阻型眩晕多见,以体型偏胖者、女性患者居多。盖因平素劳倦太过,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油腻,或涉水受凉,汗出湿衣等内外因素,使脾受湿困,消化功能障碍,酿湿生痰,痰浊中阻,蒙闭清窍而发病。故使用健脾和胃、

6、燥湿化痰的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效果良好。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利湿;天麻化痰熄风止眩;陈皮、生姜、竹茹降逆止呕;厚朴、香薷化湿理中;砂仁、白豆蔻化浊开胃;木香宽中利气;泽泻利水渗湿又能活血利水;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奏燥湿化痰、健脾和胃、升清降浊的作用,是治疗痰浊中阻型内耳眩晕的良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