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政治军官任职教育院校推进实践教学的方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政治军官任职教育院校推进实践教学的方式贯彻落实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紧紧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培养和提高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是政治军官任职教育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实践证明,任职能力的生成离不开实践,即院校理论教学向能力转化所必需的中间环节.因此,开展任职教育不能只重理论教学,更要注重在理论教学基础上的实践锻炼.政治军官任职教育院校推进实践教学,必须在新的军事教育观念指导下,为实践教学赋予新的内涵,建立起新的机制和体系,以推动实践教学的深化和发展.一、强化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员任职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以政治军官为主要培训任务的任职教育院校,
2、如何使培训对象在接受任职教育的有限时间内,获得充分的岗位任职能力训练机会,促进理论通过实践环节向能力转化,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是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必须着力研究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一)要确立能力本位的人才质量观.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决定怎样培养人才.相对于学历教育而言,任职教育更加强调学员任职能力的针对性训练,岗位任职能力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也是对政治军官任职教育实践教学进行顶层设计的理念基础.因此,应牢固确立能力本位的人才质量观,把提高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设计各类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正确处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
3、关系,明确各类培训对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根据培养目标科学设计各类班次实践教学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以能力生成为重点,以素质提高为基础,以知识结构改善为补充,把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放在提高学员运用理论分析解决政治工作各种具体实际问题上,为有针对性地设计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创造前提条件.(二)要确立实践转化的能力生成观.理论→实践→能力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逻辑链条.从这一逻辑链条可以看出,个体能力的生成既离不开理论,也离不开实践,理论是能力形成的思维基础,实践是理论向能力转化发展不可逾越的中间环节.离开实践活动,理论只能
4、是空中楼阁,不可能转化为客观实在的个体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确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思路,通过课堂教学着力解决生成任职能力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建立了理论武装、军事科技、岗位任职、思维视野、人文修养相融合,必修课、选修课、自修课、讲座课相补充,传授知识和提高素质相衔接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和需求,精心设计各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创设与理论课程相适应的实践性课程,为促进培训对象岗位任职能力的形成搭建宽阔的舞台.(三)要确立学为主体的实践教学观.任职教育是对具有一定阅历和实践经验的成人主体进行任职能力提升的大学
5、后教育,相对于学历教育而言,对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教学是充分发挥学员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学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的主角是学员,是教员和教学管理人员为学员创设的开展能力训练的平台.因此,必须牢固确立学为主体的实践教学观.强调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把实践教学活动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教学相长、学学相长、民主平等的双向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二、优化拓展政治军官任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核心,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根据政治军官任职教育不同教学对象及其培养目标,构建实
6、践教学内容体系时,应坚持能力本位,突出实践应用,打破学科壁垒,按专题(课题、问题、案例)重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调整实践教学的课程结构和优化教学内容时,应做到三个贴近.一是贴近战斗力标准,突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任职教育是以提高战斗力为直接目的,坚持为部队建设和实战服务.因此,要把能打仗、打胜仗作为政治军官任职教育实践教学的根本目标,把矢志打赢作为根本追求,牢固确立战斗力标准,确保一切实践教学活动要向打赢聚焦,把提高战斗力作为谋划实践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战斗力标准推动实践教学创新发展,检验实践教学的总体成效.二是贴近新军事变革的发展,突出实践教学的
7、时代性.新军事变革催生了许多新理论、新装备、新战法,要求政治军官任职教育实践教学必须更加注重时代特色.要不断将新军事理论、新专业知识、新军事技能、新装备情况、新战法和部队训练的新成果,及时充实到实践教学内容中去,体现实践教学内容的前瞻性.三是贴近任职岗位的需要,突出实用性.政治军官的任职岗位具有鲜明的岗位特色,这就要求各班次的实践教学活动在内容范围上不宜过宽,要有层次性,与任职岗位相一致,与逐级培训体制相适应,避免求大求全.比如,以政治机关干事为培养对象的实践教学活动,其内容就不宜扩大到师旅政治部主任培训班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去.三、创设满足各类学员任职能
8、力训练的多样化实践教学形式.政治军官任职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培养对象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