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482477
大小:5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1
《探究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探究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物联X作为国家的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在智慧城市、智能大厦、智慧旅游等产业发挥巨大作用。据中国经济X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中国物联X产业市场规模已达到了7500亿元,且在未来几年,随着各级政府加大对物联X产业的投入,在社会各领域中物联X技术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其产业人才需求量十分巨大,其中智能电X、智能医疗领域十三五期间需求人数均在百万左右,智能农业需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物联X技术人员。因此,在这种形势下,许多物联X企业也孕育而生,但是物联X产业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人才缺口严重,
2、因此,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乐观。 物联X产业是广西自治区政府培育发展的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广西推进物联X有序健康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方案)中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物联X在我区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物联X产业发展生态明显改善,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形成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物联X产业体系,成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实现发展目标,在物联X产业中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及应用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物联X工程专业人才的支撑。 另外,
3、方案中的重点任务中还指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支持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多学科交叉整合,加快培养物联X相关专业人才;加快引进物联X高层次人才。由此可见,物联X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于物联X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1物联X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物联X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是立足物联X专业基础和应用能力,培养适应国家和广西物联X产业发展需要,掌握传感器、RFID、传感器X络、M2M、软件与系统集成、信息服务、信息安全等技术,具备一定的物联X系统管理与服务能力、物联X综合应用能力,能够胜任智能电X、智能交通、智能
4、城市、智能旅游、智能农业等领域工作岗位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2物联X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目前,为促进广西物联X产业发展,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科技大学、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梧州学院等大部分广西工科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物联X工程专业,积极培养广西物联X专业人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物联X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2.1物联X工程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需进一步优化 虽然广西很多高校就物联X工程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5、和实践。但随着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以及学校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物联X专业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毕业要求等很多环节仍需不断优化调整。另外,国家大力提倡应用型本科专业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个高校与企业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总体来说,产教融合还不够深入,其教学的课程体系、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运行、维护等方面的融合度还不够强,其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需要加强。 2.2师资队伍建设仍需加强 (1)物联X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工科专业,是2010
6、年教育部审批通过的14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中的一个,与传统的其他工科专业相比,其教学师资、科研团队实力还不够,高学历和高水平的教师非常少,无法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比较少,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科研开发能力和学科专业水平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2)双师双能型师资缺乏,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企业专家、技术员任教比例较低,这对于实现培养物联X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目标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差距。 2.3教学改革需进一步加强 (1)课程建设需进一步加强。目前,大部分学校
7、物联X工程专业的部分专业课程内容与工程实际脱节,教材的内容更新也不够及时,达不到应用型人才教育目标,跟不上行业技术进步;同时,也存在某些课程的X络教学资源不足,高质量的精品课件有待开发,多媒体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达不到服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的。 (2)课堂教学方式相对落后。课堂教学还按照过去的教学方式进行,一些教师未能转变教学方式,与应用型本科教学和工程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的教学改革研究更偏重理论研究,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不高、推广难度较大。 (3)课程考核评价方法需改进。现行的课程考核评价仍
8、然沿用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按比例折算的方法,很少关注学生的知识转化成能力的情况,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3物联X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举措 3.1校企融合、互惠共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桂林市国家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借助桂林物联X技术创新中心的资源优势,立足电子信息、仪器仪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