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例题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提高例题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ID:9473409

大小:49.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5-01

提高例题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_第1页
提高例题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_第2页
资源描述:

《提高例题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提高例题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新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反思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例题教学是数学教学重要环节之一,是向学生展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窗口;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传播解题技巧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重视课堂例题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如何提高课堂例题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下面就此问题谈谈我的体会。一、找准例题的切入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美国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知道了什么,根据

2、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而是带着已有的特定行为倾向和独特的经验来面对新的学习任务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兴趣等,这些都是例题教学的切入点,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找准例题的切入点主要体现下如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例题应尽可能设计得饶有趣味,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走向科学。学生有了兴趣,会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发现问题,使问题得以轻松解决,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2、纠正先前错误经验。“纠错性”是课堂例题的重要功能,它能充分暴露出学生知识的缺陷、

3、思维的混乱、结论的错误等,这往往是例题的切入点,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二、增强例题的点拨功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学生要主动学习,自主探索,但并不是就不要教师“导”了,反而对教师的“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例题学习中探索新知时,由于知识和经验的缺乏,往往会一筹莫展,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是教师“导”的最佳时机,教师可提供一些研究的途径和方法供学生选择,使学生的思维情境得到延续,从而实现思维的跳跃发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平行

4、四边形的教学中,在讲授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后,给出以下练习:三、感悟例题精髓,培养学生反思问题的能力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罔”即迷惑而没有所得。事实上,解后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因此例题教学仅让学生悟到把问题解决远远不够的,需要从简单例子中探究出对解决复杂问题有效的“规律”,再用发现的规律帮助解决问题。这发现规律的情境中,实质上是学生的推理过程,从个别的、简单的几个例子出发,逐步过渡到复杂的、更一般的情境中,是数学常用的推理方法,渗透了归纳的思想方法

5、,使学生自主完成了对“复杂问题——简单问题——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解题策略的构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原有的解题策略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反思与扩充。数学思想是例题教学的精髓,对例题所含的精髓进行提炼,拓展达到学以致用。例如:如图1,已知△ABC,AD是外角∠EAC的平分线,AD∥BC。求证:△ABC为等腰三角形。【说明】:解完题后,引导学生反思,即在一个图形中,如果出现了角平分线、平行线和等腰三角形三个当中的两个条件,能不能得出第三个结论。答案是:能。很多题都用到这个结论,练习中很多习题用到这道例题的结论。如下题已知:如图

6、2,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F、G是AB边上的两个点,且FC平分∠BCD,GD平分∠ADC,FC与CD相交于点E,求证:AF=GB。四、设计递进式例题,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等方面是有一定差异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与发展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因此,设计的例题一定要有层次性即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步步引导学生将问题深化。揭示出解题规律,发展思维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各得其所,避免“吃不了”,“吃不饱”的现象发生。具体做法是①对于同一个问

7、题尽可能多角度设问,设问的梯度由易到难,使学生踏着阶梯一步步探索。②设计阶梯型题目,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选不同层次的题目,有针对性地设置知识,方法能力的最进发展区,使学生的思维坡度循序渐进,恰倒好处。新课标下例题教学不再是简单地为问题而求解、就题论题,而是为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而提供的案例、载体。让例题教学变成富有情感的学习活动,提高例题教学有效性,使例题教学成为与学生生命成长相和谐、张扬师生个性、发展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点金石之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