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绿蓝悖论的不同类型解悖方案评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绿蓝悖论的不同类型解悖方案评析 绿蓝悖论是当代科学哲学和逻辑哲学中的核心主题之一。针对绿蓝悖论,西方学界有代表性的方案主要包括语言主义方案、贝叶斯主义方案和证伪主义方案。国内学者陈晓平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一种不同类型的解悖方案,下文将称之为消除主义方案。消除主义方案已经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还被视为有代表性的方案之一。我们将对消除主义方案提出两方面批评意见与陈晓平教授商榷。 一、绿蓝悖论及其论证结构 古德曼通过设计一项思想实验提出绿蓝悖论[2]73-75。具体而言,他设想我们在某个时刻t之前(包括t)观察的翡翠都是绿的。在时
2、刻t,我们的这些观察会支持如下假说:所有的翡翠都是绿的。下文将该假说记为H1。每个在t之前已被观察过的翡翠对应一个H1的正面示例,如翡翠a1是绿的、翡翠a2是绿的,其中a1,a2是在t之前被观察过的翡翠。下文将所有这些证据陈述构成的集合记为E1。根据确证关系的经典定义,即形如(x)(Fx→Gx)的全称概括假说被且仅仅被形如Fa∧Ga的正面示例确证,可知E1确证H1。相应地,我们称E1是H1的证据陈述集。在不致引起混淆的情况下,简称E1是H1的证据陈述。 接着,古德曼引入一个新谓词绿蓝(grue)。绿蓝如下定义:一
3、个对象是绿蓝的,当且仅当,它在t之前被观察且是绿的,或者它在t之前未被观察且是蓝的。换句话说,绿蓝的外延包括在t之前被观察的绿色对象和在t之前未被观察的蓝色对象。有了该谓词,E1包含的每个证据陈述都对应一个新的单称陈述。例如,翡翠a1是绿的对应翡翠a1是绿蓝的,翡翠a2是绿的对应翡翠a2是绿蓝的。每对陈述都描述了同一观察。比如,前一对陈述描述相应主体对翡翠a1颜色的某次观察。下文将所有这些新的证据陈述构成的集合记为E2。根据确证关系的经典定义,E2确证如下假说:所有翡翠都是绿蓝的。该假说记为H2。相应地,我们称E2是H2的证据陈述集。
4、在不致引起混淆的情况下,简称E2是H2的证据陈述。 E1和E2描述相同的观察,下文将这些观察整体地记为O。既然E1和E2是对相同观察O的描述,我们自然会认为E1和E2对H1和H2的确证程度是一样的。比如,设想在t之前只观察了一个翡翠a1,那么,E1仅包含单称陈述翡翠a1是绿的,E2仅包含单称陈述翡翠a1是绿蓝的。E1和E2仅仅分别为H1和H2提供了单个证据陈述。因为H1和H2都是关于同一个自然类的假说,故它们对应的潜在证据陈述个数是一样大的。因此,E1对H1的确证程度与E2对H2的确证程度是一样的。就是说,若我们会基于E1相信H1,
5、我们便会基于E2以相同的程度相信H2。 另外,H1和H2不能同时为真。假设它们同时为真,未在t之前被观察的翡翠将既是绿的又是蓝的,而这是不可能的。 至此,看来我们必须承认H1和H2这两个相互冲突(即不可同真)的假说分别被描述相同观察的证据陈述集E1和E2给以同等程度的确认。 但是,实际上这并不成立。矿物学家会认为,H1被E1确证的程度与H2被E2确证的程度根本不相同。他们会认为E1对H1提供了很高程度的确证,但是,E2对H2并未提供多大程度确证,甚至根本没有提供任何确证。一个表现就是,矿物学家会认为,观察O构成预测下一个翡翠是绿
6、的的好理由,但是,观察O不会构成预测下一个翡翠是绿蓝的的好理由。根据绿蓝谓词的定义,后一预测说的恰恰是下一个翡翠是蓝的。没人会做出这样的预测[3]。 这便导出了所谓绿蓝悖论。我们似乎必须承认H1和H2这两个相互冲突的假说分别被描述相同观察的证据陈述集E1和E2给以同等程度确证,而这实际上并不成立。绿蓝悖论所涉论证可分解为以下三个子论证: 子论证1:(1)一般地,一个假说被且仅被其正面示例确证(确证关系的经典定义);(2)E1是假说H1的正面示例;(3)E2是假说H2的正面示例;所以,(4)E1确证H1且(5)E2确认H2。 子论
7、证2:(4)E1确证H1;(5)E2确证H2;(6)H1和H2都是关于同一个自然类(即翡翠)的假说;(7)E1和E2描述相同观察O;(8)一般地,若假说A和B是关于同一个自然类的假说,证据陈述集X和Y分别确证A和B,且X和Y描述相同的观察,那么,A被X确证的程度与B被Y确证的程度相同;所以,(9)H1被E1确证的程度与E2被H2确证的程度相同。 子论证3:(9)H1被E1确证的程度与H2被E2确证的程度相同;(10)H1和H2相互冲突;(7)E1和E2描述相同观察O;所以,(11)H1和H2这两个相互冲突的假说分别被描述相同观察的证
8、据陈述集E1和E2给予同等程度的确证。 二、消除主义方案 显然,上面的论证都是有效的。在不修正逻辑的前提下,为了不接受(11)这一冲突于实际情况的结论,必须选择否定至少一个前提。古德曼选择否定的是(1)。 古德曼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