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442100
大小:56.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4-30
《关于哈尔滨市涉农贷款难问题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关于哈尔滨市涉农贷款难问题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涉农企业迅速发展,从事农业生产的龙头企业或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和后续投放。随着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涉农贷款的需求呈现日益扩大趋势。涉农贷款难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哈尔滨市涉农贷款难的原因探析 1.经营思路和经营理念不到位造成了涉农贷款难 经营思路和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信用社的管理层在市场定位、经营范围、服务对象等方面存在一些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抛弃了“以农为本,扎根
2、农村”的基本经营理念,对服务“三农”、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缺乏认识。经营理念的错位造成了信贷资金运行的“倒流”和盲目运用。个别信用社把吸收的可用资金投入到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大型企业等资金需求量大、使用周期长的大型贷款项目上,与国有商业银行展开盲目竞争,热衷于贷款上大户、垒大户。这种“走出农村跑进城”的经营思路,在主观上削弱了信贷支农资金的支持作用,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使得农村地区资金供需矛盾更为突出。 2.现行贷款制度影响涉农贷款投放 农业信贷项目依附于农业经济的特点而变化,必然受到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特别是“农业产业内”项目由于其特有的自然属性和经
3、济属性,农业信贷项目综合性强、难度大、风险高,不可预见性大,这与信用社资产运用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产生矛盾。资产保全措施与“担保难”问题的矛盾。贷款审慎经营原则要求每一笔贷款都要优先考虑资产的安全性,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措施。我市涉农贷款主要以联保为主,联保贷款的额度一般较小,最高不超过10万元。支农贷款利率上浮政策与农民需求低利率、低成本的矛盾。根据人民银行的规定,农村信用社农贷利率可在现行贷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按项目、用途、对象自由决定上浮和浮动比例。但在实际操作中,信用社为了获得更好的资金使用效益,实现更多的经营利润,发放贷款时,不分对象、不按用途,对贷款利率均进行了“全
4、浮动”,即按规定范围内的最高利率执行。商行、邮储X点等吸收了农村大量剩余资金。在哈尔滨市农村地区,仍有部分商业银行分支X点及邮储机构存在,这些机构基本上都只经营储蓄业务,只存不贷,与农村信用社在组织资金上展开竞争。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步伐缓慢。我市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不快。 3.经营管理手段落后,制约涉农贷款工作的开展 经营管理能力差,历史包袱重,发展慢。由于信用社管理几经易手,相当精力放在理顺关系和加强内部管理上,对业务拓展重视不足,加上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及依法治社”的管理思想,违规发放贷款较多,大量资金沉淀,信贷资产质量差,
5、不良资金占比大,资金循环缓慢,可用资金明显不足。虽然哈尔滨市农村信用社存款逐年增加,但资金短缺的问题始终未解决好。经营上重资金运作,轻环境建设。信用社的特性决定了它主要为地方经济提供金融服务,该地区金融环境决定着涉农贷款发放,决定着农村信用社能否迅速发展壮大。部分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农业知识掌握较少,不能很好地把握涉农贷款项目的运作。经营X点布置不合理。信贷激励机制落后。农业经济效益低下以及农业项目贷款固有的风险性,不易预见性,还有缺乏奖惩机制,部分信贷员在发放农贷时“惜贷”、“慎贷”,严重制约了信贷业务的开展。金融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农村现代化龙头企业的贷款需要,很多企业都多
6、头开户,流失了一大批潜在的黄金客户。 4.农民自身因素导致涉农贷款难 受长期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质量低下的影响,很多农民不愿意和国家正规的金融机构打交道。通过民间借贷来解决贷款问题的思想在我市农村地区根深蒂固。农民文化水平低,往往达不到金融服务所需的最低标准。受自身综合素质影响,很多农户金融知识缺乏,对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政策和手续不理解,不知道怎样申请,不能提交规范化的借款资料。农村信用环境造成贷款难。部分农民信誉度差对其再次贷款造成一定影响,还有因为3-5户联保引发的问题,其中一户因逾期不能偿还贷款而影响其他担保农户正常贷款。部分农民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将银
7、行贷款混同于政府的救济补助,甚至存在赌博挥霍等不良现象,影响了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客观上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农民服务的门槛,从而导致了涉农贷款难。 ��二、解决哈尔滨市涉农贷款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1.提高涉农贷款服务水平 哈尔滨市农村信用社要转变经营理念、经营思路,以市场为导向,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启动的“一十百千”农民增收工程,支持优质、特色、生态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一是准确把握市场定位。树立“大农业”意识,使信贷投放与农村长远发展和农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