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塞米松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形态的影响

地塞米松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形态的影响

ID:9435293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30

地塞米松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形态的影响_第1页
地塞米松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形态的影响_第2页
地塞米松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形态的影响_第3页
地塞米松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形态的影响_第4页
地塞米松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形态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塞米松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形态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地塞米松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形态的影响【关键词】坐骨神经;创伤和损伤;脊髓;运动神经元;地塞米松;尼氏体;大鼠,g/kg的剂量腹腔注射麻醉大鼠,无菌条件下右下肢股部纵行切开约3cm,梨状肌下暴露坐骨神经,固定钳钳夹5s,造成宽约1mm损伤区,该处神经纤维断裂,但有神经膜连结。经HRP逆行神经示踪法证明受损神经失去传导功能,表明动物模型可靠(神经损伤组)。地塞米松组于术后每天术侧局部注射地塞米松0.5mg/kg,共3周。生理盐水组于神经损伤后用同等体积生理盐水代替地塞米松术侧局部注射,共3周;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  1.3石蜡切片的制备和HE染色  术后第1、2、3周将大

2、鼠麻醉后沿坐骨神经迅速取出脊柱L4~L6节段,放置于40g/L甲醛固定液中固定24h后取出脊髓。常规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横向切片,片厚5μm,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  1.4数据处理  各组随机抽取15张切片,计数脊髓L4~L6节段前角运动神经元尼氏体着色呈紫蓝色虎斑状的阳性细胞数目,计算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结果以±s表示,统计学处理采用方差分析。  2结果  2.1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变化  正常对照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较大,伸出多个突起,细胞核较大而圆,着色浅,核仁明显,胞质中尼氏体丰富而粗大,呈斑块状。术后1周,神经损伤组和生理盐水组伤侧

3、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数目较正常对照组减少,神经元轮廓清楚,尼氏体呈粗颗粒状;地塞米松组运动神经元数目较正常侧稍减少,但较生理盐水组伤侧运动神经元的数目增加,神经元轮廓清楚,尼氏体清晰(图1)。术后2周,神经损伤组和生理盐水组伤侧神经元的数目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神经元轮廓清楚,尼氏体呈细颗粒状;地塞米松组神经元数目较正常对照组减少,但较神经损伤组和生理盐水组伤侧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多,神经元轮廓清楚,尼氏体呈粗颗粒状(图2)。术后3周,神经损伤组和生理盐水组伤侧神经元数目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多数神经元胞体较小,轮廓不清,尼氏体模糊,不易分辨;地塞米松组运动神经元数目较正常组减少,但较

4、生理盐水组伤侧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多,多数神经元轮廓清楚,尼氏体较清晰,呈粗颗粒状(图3)。  图1神经元轮廓清楚,尼氏体清晰HE染色×400(略)  图2神经元轮廓清楚,尼氏体呈粗颗粒状HE染色×400(略)  图3多数神经元轮廓清楚,尼氏体较清晰,呈粗颗粒状HE染色×400(略)  2.2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比较  坐骨神经损伤后,于术后1、2、3周取L4~L6脊髓节段连续切片HE染色,光镜下计数尼氏体呈深蓝紫色虎斑状的前角外侧核大、中型神经元的数目,以实验组损伤侧与正常对照侧以及神经损伤治疗侧与正常对照侧同类神经元的比率作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从表1中可以看出,术后

5、1、2、3周,神经损伤组和生理盐水组随着损伤时间延长,神经元存活率逐渐下降,而地塞米松组较神经损伤组和生理盐水组神经元的数目明显增多,存活率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F=165.63~292.00,q=27.12~28.78,P<0.01)。  表1坐骨神经损伤后不同周数脊髓L4~L6节段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比较(略)  3讨论  神经损伤与再生是神经科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周围神经损伤的再生修复和功能重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除了受内在周围环境影响外,最主要决定于神经元胞体的功能恢复状态。神经元胞体是神经细胞代谢、营养中心,是轴突生长发育所需要蛋白质及其他功能物质的主要合成部位。

6、坐骨神经损伤后不久再生轴突不能到达远端神经,以至经逆行轴浆运输至胞体的神经营养因子及其他营养物质明显减少,导致神经元形态结构及功能等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部分神经元死亡而消失,存活的神经元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4,5]。尼氏体为神经细胞体内的特征性嗜色质,正常状态下一般都有固定形态,当神经元受损伤时,尼氏体即出现形态学的改变,甚至溶解消失[4]。因此,可借助尼氏体的改变来辨认或鉴定神经元的存在和它们的分布以及是否发生病理变化[6~11]。脊髓L4~L6节段前角外侧核大、中型神经元的轴突大多数进入到坐骨神经中,因而观察这些核团神经元的形态变化基本能反映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元的退变情况。

7、本实验观察到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减少,尼氏体模糊,不易分辨,尤以损伤后第3周改变最为明显。说明随着坐骨神经损伤时间的延长,相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或退变逐渐增加,这与其他学者报道的结果相一致。地塞米松是一种合成的类固醇激素,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在治疗神经系统的损伤及炎症时经常使用[6]。类固醇激素已在临床上用于脑和脊髓损伤的早期外科治疗,但其对神经元修复作用的研究报道甚少[7]。贺建文等[6]用].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1,416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