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总甙治疗3例寻常型银屑病疗效满意

白芍总甙治疗3例寻常型银屑病疗效满意

ID:9412785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30

白芍总甙治疗3例寻常型银屑病疗效满意_第1页
白芍总甙治疗3例寻常型银屑病疗效满意_第2页
白芍总甙治疗3例寻常型银屑病疗效满意_第3页
白芍总甙治疗3例寻常型银屑病疗效满意_第4页
资源描述:

《白芍总甙治疗3例寻常型银屑病疗效满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白芍总甙治疗3例寻常型银屑病疗效满意  银屑病的病程往往持久或屡次复发,不应过分治疗或者滥用药物,以免引起不良反应或妨害一般健康[1].临床中应用甲氨蝶呤等细胞毒性药物治疗银屑病引起的不良反应屡见不鲜,笔者用白芍总甙治疗3例寻常型银屑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病历摘要  病例1,男,32岁.上呼吸道感染后5d出现躯干和四肢红色斑丘疹,初始皮疹呈红色小点,后逐渐扩展而成红色斑丘疹或斑块,于2011年12月入我科.体检:躯干和四肢可见密集红色斑丘疹和斑块,其上附有银白色干燥鳞屑,边界清楚,部分相邻皮疹有

2、融合,有薄膜现象和Auspitz现象.实验室检查:ESR38mm/h、血清IgG21.2g/L、IgA5.2g/L,循环免疫复合物(CIC)12.7mg/L,RF阴性,ANA和其他自身抗体阴性.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可见胶质层细胞角化不全和门罗微脓肿,真皮水肿,浅层血管可见淋巴细胞浸润,乳头顶端水肿胀大,嵌入表皮层,接近皮肤表面的角质层.真皮层胶原、弹力和X状纤维可见不同程度变性.临床诊断:寻常型银屑病.入我科后给予白芍总甙片1.2g,3次/d,口服,用药2周后皮疹颜色变暗,1个月后皮损基本消退,白芍总甙片减至1

3、.2g,2次/d,口服.继续维持治疗3个月,实验室检查ESR正常、血清IgG、IgA正常范围,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正常,停用白芍总甙片.随访2年未复发.  病例2,男,23岁.自2008年底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四肢伸侧红色点状皮疹,后逐渐扩展至躯干部并出现圆形、不规则状大量红色斑疹或斑丘疹.于2008年12月第1次住我科.  体检:四肢伸侧可见点状红色皮疹,躯干部可见圆形、不规则状大量红棕色斑疹或斑丘疹,上附有干燥鳞屑,四肢皮疹边界较清楚,躯干部位部分相邻皮疹有融合,有薄膜现象和Auspitz现象.实验室检查

4、:ESR36mm/h、血清IgG20.2g/L、IgA4.8g/L,循环免疫复合物(CIC)13mg/L,RF阴性,ANA和其他自身抗体阴性.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可见胶质层细胞角化不全和门罗微脓肿,真皮水肿,浅层血管可见淋巴细胞浸润,乳头顶端水肿胀大,嵌入表皮层接近皮肤表面的角质层.  临床诊断:寻常型银屑病.给予白芍总甙片1.2g,3次/d,口服,用药4周后皮损消失出院,出院后未继续维持治疗.  2009年12月因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情复发再次入院.入院时四肢和躯干可见点状红色皮疹,不规则状大量红色或红棕色斑疹或

5、斑丘疹,相邻的皮损相互融合,少数皮损有糜烂渗出,给予白芍总甙片1.2g,3次/d,口服,用药4周后鳞屑明显减少,皮损呈成暗红色,8周后皮损基本消退,白芍总甙片减至1.2g,2次/d,口服,继续维持治疗3个月,停用白芍总甙片.随访3年未复发.  病例3,女,18岁.以左上臂皮疹伴瘙痒为主诉于2011年10月入我科.体检:可见左上臂较后密集红色丘疹,呈点滴状,其上附有鳞屑性小点,搔抓后鳞屑呈碎末状,可见红色光滑基面,剥去薄膜可有针头大小点状出血.实验室检查ESR正常、血清IgG、IgA正常范围,循环免疫复合物(CI

6、C)正常.临床诊断:寻常型银屑病.入我科后给予白芍总甙片1.2g,3次/d,口服,用药2周后皮疹颜色变暗,4周后皮损基本消退,白芍总甙片减至1.2g,2次/d,口服,继续维持治疗3个月,停用白芍总甙片.随访1年未复发.  2讨论  寻常型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性反应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发病占整个银屑病的90%以上.此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已证实T细胞、抗原呈递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巨噬细胞、Th1型细胞因子等在银屑病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此病是由于某种未知抗原诱发激活T淋巴细胞,活化后的T细胞可以分泌一

7、系列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等,从而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增生、中性粒细胞聚集及血管增生.以往一直认为,Th1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2],近年来研究证明,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银屑病的发病中亦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白芍总甙的药理学研究发现,其具有抗感染及对自身免疫过程中的多个环节及其细胞或体液因子都存在调节作用,这可能与多种有效成分分别起着不同的药理作用有关[3].王斌等观察了用白芍总甙以12.5~250mg/L的浓度加入大鼠腹腔单核细胞的培养体系,肿

8、瘤坏死因子的活性随白芍总甙的浓度增加而降低,提示白芍总甙对肿瘤坏死因子的下调作用[4].研究还发现,白芍总甙在T细胞免疫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王佐等研究发现[3],白芍总甙能可降低结肠炎血清IL-6、IL-17和IL-23水平,升高结肠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的水平,可以通过抑制Th17细群胞的活化减轻炎症的损伤.白芍总甙的不良反应较少,常见不良反应有腹痛、腹泻,偶有报道可导致出血性皮疹、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