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品的社会属性

论作品的社会属性

ID:9407776

大小:68.47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30

论作品的社会属性_第1页
论作品的社会属性_第2页
论作品的社会属性_第3页
论作品的社会属性_第4页
论作品的社会属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作品的社会属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作品的社会属性张岳峰(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保定071000)人们谈及作品的特征,总会提到作品具有“无形性”、“可复制性”、“非损耗性”,这些可以归纳为作品的自然属性。作品是一种形式,手抄木时期的作品并非不具有“可复制性”,可是手抄木时期作者可以控制基于作品价值而产生的利益,因此社会不需要著作权法来调整相关各方的利益关系。印刷机产生后,著作权法之所以产生,并不是由于作品的自然属性发生了改变,而是由于作品在传播中难以被作者所控制,即作品的社会属性发生了改变。在数字网络技术条件下,作品可以通过对作品设

2、置技术措施控制作品。网络条件下作品的自然属性没有改变,而作品的社会属性却发生了改变,因此合理使用制度以及著作权法必然发生深层次的变化。关键词:作品;技术措施;自然属性;社会属性D923.4A1006-4311(2010)11-0247-030引言每一部著作权法学教材总要开篇介绍著作权的属性,比如无形性、非损耗性、可复制性、专有性、时间性、地域性等。属性是指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以上提到的著作权的属性可以分为自然属性和法律属性。著作权的自然属性是无形性、非损耗性、可复制性等,著作权的法律属性是专

3、有性、法定性、时间性和地域性等,其中著作权的法律属性以著作权的自然属性为客观依据。由此著作权法学教材以著作权的自然属性和法律属性为基础展开对著作权各方面的论述。似乎是著作权的自然属性决定了著作权的各项制度以及著作权法理。著作权的自然属性源于作品的自然属性。对比有形物,人们认为作品具有“无形性”,由“无形性”衍生出作品的“可复制性”、“非损耗性”,“永存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著作权制度的特点,比如,著作权可以同吋许可给多个主体使用、著作权必须由法律规定期限等。“无形性”作为人类在

4、特定阶段的认识成果,是法学在解释著作权方面的一次理论尝试。[1]也有学者认为作品具有“无体性”或“非物质性”。无形或无体,只是表明作品不是什么,而没有正面回答这种财产是什么。刘春田先生经过考证,提出“知识产权的对象是形式”。[2]作品是知识产权的对象之一,因此新说也深化了对作品的认识,它更证明了“无形性”的说法不是终极的。借此物说明彼物,这是认识的最初阶段,它确实能起到扩展认识、便于理解的作用。但是比照他物永远不可能说明某事物本身。民法学主要从物的社会属性方面来认识“物”,比如“稀缺性”、“可使

5、用性”、“可支配性”,也有学者认为物具有“客观实在性”或“有体性”,但随后就指出这两点使得人可以支配该物。对某事物本质的认识最终要通过分析、归纳该事物自身的情况才能得到,作品也不例外。1作品并非不可被私人控制1.1作品与专利、商标的区别印刷机出现后,作品一经公开便脱离了作者的控制。越来越多的先进传播技术出现了,作品的复制方式增多了,作品的复制质量大大提高,公众可以在更大范围使用作品。有一些很形象的说法,“作品一旦公开,就像空气一样自由飘散了”,“作品一旦公开,就如冋番茄汁倒入了大海”。由此人们认

6、为,“对于诸如一张桌子,所有人可以通过占有它而基本上达到保护自己的财产的不受侵害的目的,而对于诸如一项发明、一部作品或一个商标,所有人基本上不能通过占有它们而达到保护它们不受侵害的0的。”其实,作品和商标、专利不同,商标只是一个象征符号,冋为智力成果的作品和专利有更多可比性,可是专利权赋予权利人的是凌驾于整个社会的排他的权利。作品则类似于物质产品,它由私人生产,供全社会消费,并且不排斥他人独立完成的相同或类似的作品。作品并非不可控制,作品能否被作者控制与传播技术密切相关。1.2传播技术与作者对作

7、品的控制力密切相关作品是形式,但是作品并非一经公开便“散入空气中”。观念上的“作品”和社会实践中的“作品”是不同的,人们在思考作品时,不应当忘记人类经历的漫长的手抄本吋期。忘记漫长的手抄本吋期,放弃对未来的适度展望,只看到印刷机出现后几十年、几百年的情况,便得到“作品一经公开,便脱离了作者的控制”的结论一一这样得到的结论只是不完全归纳的结论。也许人们认为手抄本代表了传播技术的萌芽阶段,它极其特殊、特殊到不需要将这一段吋期的作品与传播技术的关系纳入考量范围。也许人们认为手抄与印刷机及其后出现的技术

8、将决然不同一一印刷机之后出现的传播技术会更先进,传播范围会更大,作者将越来越难以控制作品一一这个“合理”预测使人们坚定地将手抄本排斥在考量范围之外,可这也只不过是主观推测而己。从以往作品的传播情况来看,唯一可靠的推论就是“作品的传播技术与作品能否被作者控制密切相关”。从手抄到印刷术、再到后来出现的各种先进传播技术,传播作品变得越来越容易,作者对私人复制也越来越难于控制。以后将出现更先进的传播技术,作者对于私人复制会更难加以控制一一这是多么合理的预测。可是,“作品的传播越来越容易”和“作者对私人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