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片论之

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片论之

ID:9378049

大小:35.1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04-29

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片论之_第1页
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片论之_第2页
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片论之_第3页
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片论之_第4页
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片论之_第5页
资源描述:

《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片论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片论之22/22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片论之22/22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片论之22/22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片论之22/22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片论之22/22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片论之22/22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片论之22/22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片

2、论之22/22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片论之22/22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片论之22/22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片论之22/22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片论之22/22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片论之22/22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片论之22/22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片论之22/22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中国古代文体

3、分类生成方式片论之22/22中国古人对文体进行自觉的、系统的分类,并且形成特定的文体分类观,大致始于魏晋时期。但是,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古人就对文体的分类进行了许多实践的操作和理论的思考,从而逐渐形成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学的雏形。那么,中国古代的文体分类是如何生成的?中国古人对文体分类的生成有些什么深入的思考?这些思考为文体分类观贡献了哪些独特的智慧?这是本文将要讨论的主要问题。大要言之,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生成方式不外三途:一是作为行为方式的文体分类,二是作为文本方式的文体分类,三是文章体系内的文体分类。本文拟集中讨论作为行为方式的文体分类和作

4、为文本方式的文体分类,至于文章体系内的文体分类,则将另文加以论述。一、作为行为方式的文体分类中国古代文体的生成大都基于与特定场合相关的“言说”这种行为方式[①],这一点从早期文体名称的确定多为动词性词语便不难看出。人们在特定的交际场合中,为了达致某种社会功能而采取了特定的言说行为,这种特定的言说行为派生出相应的言辞样式,于是人们就用这种言说行为指称相应的言辞样式,久而久之,便约定俗成地生成了特定的文体。而中国古代的文体分类正是从对不同文体的行为方式及其社会功能的指认中衍生出来的。易言之,按照不同的行为方式区别类分文体,便生成了作为行为方式的

5、文体分类。一般而言,中国古代礼制繁缛,不同的交际场合往往规定必须采取不同的言说行为,同时也就必须应用不同的文辞样式。例如《周礼·春官·大祝》记载大祝的职能时说: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一曰祠,二曰命,三曰诰,四曰会,五曰祷,六曰诔。大祝所掌握的“六辞”,都是适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上下、亲疏、远近等人际关系之间的不同的言说方式及文辞样式。郑玄注云:祠当为辞,谓辞令也。命,《论语》所谓“为命,裨谌草创之”。诰,谓《康诰》、《盘庚之诰》之属也。……会,谓王官之伯,命事於会,胥命于蒲,主为其命也。祷,谓祷於天地、社稷、宗庙,主为其辞也。……诔

6、,谓积累生时德行,以锡之命,主为其辞也。……此皆有文雅辞令,难为者也,故大祝官主作六辞。[②]大祝在不同的交际场合必须执行不同的职能而发为言说,与之相应,也就必须运用不同的文辞样式。例如上下之间信息交流,则撰作“辞”;传达居上位者的意图,则撰作“命”;代居上位者宣布意旨,则撰作“诰”;诸侯之间的照会,则撰作“会”;祷祭天地、社稷、宗庙,则撰作“祷”;表彰死者生前的德行,则撰作“诔”[③]。这些适应于不同的言说行为的文辞样式,一旦约定俗成、定为惯例之后,便成为文体的独特类别。如刘勰《文心雕龙·祝盟》云:及周之大祝,掌六祀之辞,是以“庶物咸生”

7、,陈于天地之郊;“旁作穆穆”,唱于迎日之拜;“夙兴夜处”,言于祔庙之祝;“多福无疆”,布于少牢之馈;宜社类祃,莫不有文。[④]然则刘勰是将“六辞”视为六种不同的文体类别的[⑤]。由此可见,所谓“六辞”的文体类别的区分,首先并非凭借文体内在的语言、结构等形式特征,而是凭借文体所依附的行为方式。易言之,正是不同的行为方式,成为类分文体的基本标准。又如“九能”之说,始见于《毛诗诂训传》。《毛氏诂训传》相传是西汉时古文诗学的开创者毛亨所作,而毛亨的诗学据说传自孔子弟子子夏,可见其来有自[⑥]。因此“九能”之说大概是先秦时人们约定俗成的说法。所谓“九

8、能”,指的是作为大夫所必须掌握的九种文体:故建邦能命龟,田能施命,作器能铭,使能造命,升高能赋,师旅能誓,山川能说,丧纪能诔,祭祀能语,君子能此九者,可谓有德音,可以为大夫。[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