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368145
大小:73.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4-29
《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课题 荷塘月色课型 新授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教学
2、重点 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通感的修辞手法教学难点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采莲赋》片断理解。课时安排4课时教具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教学过程 程序内容 一、导入:9有人说诗歌如跳舞,散文如散步。诗歌表达的是作者瞬间的情感,具有跳跃性,需要我们用联想和想象来把握作者的情感,散文则是作者的所见所闻,点滴情感,舒缓闲适,需要我们跟随着作者做心灵漫步,慢慢的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作心灵漫步,去游荷塘上月色,品荷香月韵,于款款深
3、情之中感受朴素、典雅、富有诗意的美。二、作者:三、熟读全文,把握生字词,整体感知:(一)(1)观荷缘起。(二)(2——6)荷塘月色。(三)(7-8)归来联想。四、品读课文(一)讲读第一自然段1.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散步?【解析】因为“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通过宁静的环境衬托并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板书]:缘由:颇不宁静2.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
4、?【解析】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3.作者采用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的?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明确:游踪:家——小路—
5、—荷塘——家 (二)讲读第2节91、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评点学生的朗读)请一位同学找出小路的特点,并说说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解析]: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形成了静悄、幽寂、朦胧的氛围,这也是笼罩全文的氛围。【板书】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三)讲读第3小节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6、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学生朗读。问题: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学生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五、师生互动,赏析4、5、6自然段。带着满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悦,朱自清来到了荷塘边。他眼中的荷塘夜景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板书】感受
7、:自由——(苦闷)重点学习4、5段:(四)讲读第4小节:月色下的荷塘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提问]: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板书】荷叶田田(多)舞女的裙:亭亭(美、高)荷花零星点缀(色)如明珠、如星星(洁白、繁多、光)袅娜、羞涩(轻盈多姿、态)→形态美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若隐若现)→动态美荷波像闪电(快)凝碧(色)9流水脉脉(神态)→静态美[讲解]: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
8、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问]:请问,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在这一句中作者将什么比作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写又有什么好处?[解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