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维模式看苏、黄差异——兼及对“诗分唐宋”的新考察

从思维模式看苏、黄差异——兼及对“诗分唐宋”的新考察

ID:9365788

大小:1.25 M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29

从思维模式看苏、黄差异——兼及对“诗分唐宋”的新考察_第1页
从思维模式看苏、黄差异——兼及对“诗分唐宋”的新考察_第2页
从思维模式看苏、黄差异——兼及对“诗分唐宋”的新考察_第3页
从思维模式看苏、黄差异——兼及对“诗分唐宋”的新考察_第4页
从思维模式看苏、黄差异——兼及对“诗分唐宋”的新考察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思维模式看苏、黄差异——兼及对“诗分唐宋”的新考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思维模式看苏、黄差异术——兼及对“诗分唐宋”的新考察谢琰[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关键词:苏轼;苏黄庭坚;黄差异;思维模式;诗分唐宋摘要:同为宋诗代表,苏轼和黄庭坚的地位与本质有着明显差异。从内容、形式、风格看,苏、黄差异纷繁复杂。从思维模式看,苏、黄差异才能得到清晰凸显:苏诗重在“历时变异”,体现为章法特色,比如“突转”、“回环”、“发现”;黄诗重在“共时对立”,体现为修辞习惯,比如“夺胎换骨”、“以物为人”、“避体就用”。从思维模式看,苏诗与唐诗根本融通,黄诗与唐诗根本隔膜。苏、黄的思维差异,昭示着唐诗与宋诗的本质分野。然而,唐诗终究高于宋诗,苏诗终究高于黄诗,根本原因是“历时变

2、异”的思维模式更符合语言艺术的本质属性。中图分类号:1207.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11(2014)01—0092—08观又微妙的论题时,三种分析法皆有局限。一、何谓“思维模式”我以为,要合理研究此论题,必须找到一个既宏观又直观而且深刻的新角度。美国艺术苏轼之于宋诗,不仅具有代表性,还具有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中指超越性:他“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出:“要想达到对某种事件或某种状态的科学性人的超越”,即便不好宋诗者也会独爱东理解,就要发现这些事件和状态的‘力’的式坡,㈣2”[21甚至李调元《雨村诗话》卷下认为:样”,“一件成熟的艺术品会展示出一种高度敏

3、“不特在宋无此一家手笔,即置之唐人中,亦无锐的形式感和一种把意象的各种不同成分以一此一家手笔也”。[3炯洲。相比之下,黄庭坚就种易于理解的构图秩序组织起来的能只具有代表性,他的诗通常被认作典型的宋调。力”。15](P'257,P359)这个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结论提诗史地位的显著不同,意味着两人诗歌创作的示我们,诗歌的内容、形式、风格等审美特征根本差异。而此差异,很容易被归因于两人的背后,隐藏着诗作者存在着思维模式,即:诗天赋、人格等虚泛要素,④一直没有得到系统、人会用某种抽象的形式感去安排诗歌的意义单深入的美学观照。这种缺失,与研究方法的局限元,或连贯,或断续,或直露,或隐蔽,或单性有关:目前

4、学界分析诗歌,无非从内容、形线,或复调。思维模式可以表现为章法特色,式、风格三个角度人手。内容分析浅显质朴,不也可表现为修辞习惯,但又不是具体的结构或能说明宏观审美问题。形式分析易入细碎,风格手法,而是对建立结构、运用手法起到支配作分析易人飘渺,常常得出各自确凿但又相互抵牾用的那种潜意识。因此,思维模式既可以从简的结论。因此,在解答“苏、黄差异”这样既宏单、坐实的章法分析或修辞分析中抽象出来,收稿日期:2012—11—13作者简介:谢琰,男,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技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①王友胜的观点很有代表性:“苏以才气取胜,黄以学问见长,分别代表两种不同

5、创作倾向而又各具风采。”[4](”)·92·万方数据文学艺术从思维模式看苏、黄差异又包含着长久的艺术经验、深刻的艺术修养,五古、七绝。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章法要求,具有形而上的宏观意义,不妨成为本文分析苏、苏诗亦不能例外。本节先依次分析苏诗四大体黄差异的新角度。裁的章法特色,然后从中发现共通之处,从而颇有意味的是,在历代诗论家看来,思维揭示苏诗的思维模式。模式的两大表现即章法特色和修辞习惯,恰恰1.七古和七律的“突转”分别成为苏诗和黄诗的最大优势所在。如宋濂七古和七律的章法原本存在着很大差异,《答章秀才论诗书》云:“元裙之间,苏、黄挺但宋诗普遍存在古体人律的“破体”问题,苏出,自此以后,诗人迭起

6、,或波澜富而句轼的很多优秀的七律也具有七古的章法特色,律疏,或煅炼精而情性远,大抵不出于二所以合并言之。家。”[6](P220)又《宋诗钞》卷28黄庭坚小序:苏轼七古最突出的章法特色是“突转”,“宋初诗承唐余,至苏、梅、欧阳,变以大雅,即:诗歌思路向相反方向突然变化,且符合逻然各极其天才笔力,非必锻炼勤苦而成也。庭坚出而会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辑或美学的原则。②在篇幅宽敞、气韵激荡的七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为宋诗家宗古中,“突转”最容易产生奇效。祖。”M儿蜘’又方东树《昭昧詹言》卷11:“坡诗在苏轼七古中,“突转”多以议论形式出每于终篇之外,恒有远境,非人所测。于篇中现在诗篇

7、的中段或结尾,符合“正~反一合”又有不测之远境,其一段忽自天外插来,为寻的逻辑原则。比如《泗州僧伽塔》的前半段:常胸中所无有。不似山谷于句上求远“我昔南行舟系汴,逆风三日沙吹面。舟人共劝也。”[3](n469’又据葛立方《韵语阳秋》卷2记载,祷灵塔,香火未收旗脚转。回头顷刻失长桥,黄庭坚自己就有此分判:“鲁直谓东坡作诗,未却到龟山未朝饭。至人无心何厚薄,我自怀私知句法。”[3](P457)以上材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