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必有“气”,有“气”必贯通(推荐)

文必有“气”,有“气”必贯通(推荐)

ID:9344927

大小:2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28

文必有“气”,有“气”必贯通(推荐)_第1页
文必有“气”,有“气”必贯通(推荐)_第2页
文必有“气”,有“气”必贯通(推荐)_第3页
文必有“气”,有“气”必贯通(推荐)_第4页
资源描述:

《文必有“气”,有“气”必贯通(推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文必有“气”,有“气”必贯通中国人写文章的历史讲究一个“气”字,中国人评文章的好坏也多注重有无“气”。例如,谈一篇文章的绝妙,我们常说它“气晕生动”,“气势非凡”,磅礴雄奇之作有阳刚之“气”,行曲舒缓之作有阴柔之“气”;而对不好的文章,我们常说它死板,没有生“气”,或上“气”不接下“气”,可见“文气”是写作中至关重要的问题。谈到“文气”的内涵,一般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文章本身所蕴含的精神、哲理和逻辑力量,这是“文气”最重要的内容;另一方面是“文气”的外在表现形式,具体地说就是布局谋篇,语言运用(包括音节、语气、修辞

2、)所表达出来的文章的独特风格。韩愈在谈到“文气”时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韩愈的“文气”说,显然有他的偏颇之处,过分强调了文章的内在精神,但对于初学写作的人,颇有教育意义。许多初学写作的人都急于寻求能够运用自如的写作技法,而忽视了文章的内在精神(其实这才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结果本末倒置,写出的文章或华而不实,或浮躁浅薄,无法显示折服人心的力量。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是民歌,与宫廷文人的诗作比起来,写作技法相差甚远,然而由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以常有撼人心魄之作。理直才能气壮

3、,情深意切才能动人,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李的《渔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朱自清的《背影》,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作品,都不是靠文字取胜的。《谏逐客书》面对的是高高在上,威力无比的君王,然而李斯据理力争,站在国家安危,统一大业的高度劝谏毫无畏缩之意,终于促使秦王改变了态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书》,区区三百余字,立意高远,文昭理辩,有正义昂扬之气;相比之下,司马光的来信虽有三四千百多言,终因理丧而气衰。当然,我们所谈的“文气”并非只指慷慨激昂的壮美之势,阴柔之气也不乏美。文必有气,有气必

4、贯通。写文章要有内在情感、哲理,但在形文的过程中,“文气”应如人的气脉一样,上下运行,不得堵塞,否则,就会有“上气不接下气”,或者干脆“断气”的后果。所以,作文之人,首先必须梳理自己的思路,使之条理化,清晰化,逻辑化,周密化。这样表现在文章中的内在感情、哲理才不至于混乱。议论文尤其要注意这点。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了的》,鲁迅的《“友邦惊诧”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李斯的《谏逐客书》等等,都是这方面的好例子,而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则是

5、记叙文中“文气”连绵不断婉转流满的佳作。正所谓“气体要浑厚,而气脉要贯通”。上面所说的“文气”,多与作者深刻的思想,高尚的修养,清醒的思维有关,这是“文气”的内在本质,而这种深厚的“文气”若想表现出来,还必须借助一些外在的形式。“文气”贯通的外在形式首先体现在布局谋篇的合理性上。布局谋篇的原则是:连贯自然,完整统一,赋予生命。《孙子兵法》上讲的常山蛇阵“去首则尾应,去尾则首应,击腹则首尾俱应”,便是这个道理。如果一篇完整写得支离破碎,杂乱无章,“文气”就荡然无存了。好的布局应该是起承转合,自然天成;前后呼应,浑然一体;抑

6、扬顿挫,起伏自如。文章一般有常规性的布局。如记叙文的按时间顺序写人记事,说明文按方位顺序介绍物体情况,议论文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阐述观点等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新颖独到的具体的布局方法使气脉贯通并富于变化。如:正反对句法(《谏逐客书》),抑扬兼施法(《五代史伶官传序》),欲擒故纵法(《寡人之于国也》),明暗双线法(《药》),详略得当法(《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动静张弛法(《张中丞传后序》),起收开合法(《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以点带面法(《百合花》),众星拱月法(《李将军外传》),逐层生发法(《秋

7、水》),等等等等,但无论有多少方法,,都必须做到环环相扣,互不脱节,牵一发而动全身。除此以外,“一字”(柳宗元的《愚溪诗序》中的“愚”字,《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始”字),“一物”(矛盾的《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曹靖华《小朱的回忆》中的“小米”),“一景”(朱自清的《背影》中的“背影”)等方式统领全文,形成贯通全文的线索。“文气”的外在形式还与节奏、语言、音节有密切的关系。真正有“文气”的作品不仅可目睹,也可口诵。叶圣陶在《文章讲话》中说:“我想把‘文气’的‘气’解释作俗语所谓‘一口气’‘两口气’的‘气’。”认为“念诵起

8、来快的‘文气’较强,念诵起来慢的‘文气’较弱”,可见,节奏的快慢与“文气”的关系很大。在语言形式上,长句较为舒缓,短句较为急促。此外,语言的排比,复沓,对仗等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可造成文章的一泻千里,磅礴浩大的气势,比如郭沫若的《雷电颂》和汉代的大赋作品。运用外在形式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关键还要取决于作者自身情感的浓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