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312754
大小:4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27
《起承转合解读诗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起承转合”解读诗歌古人写诗十分讲究构思,十分注重炼字、炼词,往往一字一词一句关乎全诗主旨、结构,因此这一字一词便成了诗歌构思的线索甚至是关键。命题者抓住这一点以小见大来命题,可以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程度。2002年高考语文卷诗词鉴赏题目改革就率先考了这种题型,随后每年高考都不同程度地考查了这种题型。我们把这种题型称为“关键型”,它以小见大,难易适中,考查全面,将仍被命题者看好。这种题型命题特点:题目中先指出某字、词和句是全诗之关键,要求你谈谈你的理解。有时和评价性题目命题格式一样,要求先判断,再阐明理由。常见的提问方式:①某词语或某一句
2、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②有人认为某词语是全文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②谈谈某词语或某一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答题简易思维:1、抓关键词(句)的位置,明确其在结构上的作用:诗歌的开头,诗歌的中间,诗歌的结尾。2、抓关键词(句)对主旨的突出作用:点明主题(开头),强调主题(中间),深化主旨(结尾)。要答好这类题型必须把握住诗歌的结构特点。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注重诗歌的起承转合。因此,如果我们在鉴赏这类题型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入手,就能获得解读诗歌意旨的一把钥匙。那么,我们怎样把握住诗歌结构呢?(一)、抓住"起"句。诗文的
3、开头,历来就有"凤头"之说。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起"的方式很多,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点明题旨;一种是迂回入题:或托物起兴,或写景开篇。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示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独"字当头,"偏"字相衬,如平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题明旨
4、,点出作者处处"惊新"处处怀乡的宦游之慨。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的诗教,使得古典诗歌迂回入题的"起"式更为普遍。示例:玉阶怨谢眺夕殿下珠帘,流荧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作者先景语后情语,以景象渲染为后面抒情作铺垫。总结:诗歌中的"起句",其作用有两点:1、开门见山奠定抒情基调,渐染全篇统领全诗,是全诗的总纲点明题旨,直抒胸意42、迂回入题托物起兴,含蓄蕴藉以景开篇,着意渲染某种气氛,为后面抒情或议论作铺垫。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年高考辽宁卷)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
5、声。[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以景开篇,开门见山,描绘了一幅(东坡月色)图,着意渲染(清幽宁静的)气氛,烘托了诗人的乐观开朗的心境。练习:燕子来舟中作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2010年高考山东卷)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燕子”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同意。本诗借物起兴,
6、以燕子为歌咏对象,实际上句句关着自己的茫茫身世,这样借燕言情,借燕抒怀,表达了凄楚悲怆之感。(二)、重视"承"句。"承"句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但都依据文本中的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杜甫的《登高》则情景分写,使得诗歌的脉络清晰而又层次分明: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不尽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这样以写景作渲染铺垫,使作者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忧国伤时的感慨更显沉郁。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可见一斑。总结:诗歌中的"承"句的作用:结构上起承上启
7、下1、与上文相承,写景渲染,为下文铺垫和蓄势,2、紧承上联,补充强调上联------的句意,为后面写——作铺垫练习: 秋 思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行又开封。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意万重”一词是全诗的关键,“意万重”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意万重”就是指诗人心中说不完、道不尽的愁绪。同意这种说法。“作家书”“意万重”紧承“洛阳城里见秋风”,因“见秋风”起“作家书”之念,“作家书”又感“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临行又开封”这一细节正是“意万重”的具体表现。诗中对家人的牵挂思念之情都
8、是由“意万重”引起的,可见“意万重”正是全诗的关键。(三)、直击"转"句。请看下面的例子:《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