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297427
大小:31.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4-27
《[八年级物理上]第2节 光的反射定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八年级物理上]第2节光的反射定律第2节 光的反射定律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Ø 了解光的反射现象,知道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Ø 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认识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Ø 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和方法Ø 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Ø 通过“小制作”和“我的设计”,学习控制光束方向。Ø 通过对比观察,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3.情感、态度、价
2、值观 Ø 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Ø 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Ø 通过“走向社会:太空镜”,提高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光的反射定律是光学中的重要定律,是理解平面镜作用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光的反射定律是本节教学重点,学生的各种活动都是围绕反射定律开展的。本节的难点是应用反射定律控制光束方向和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成因。 三、教学实施建议(一)教学过程本节包括三
3、个教学板块,(1)探究光的反射定律;(2)应用反射定律控制光束方向;(3)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虽然本节的内容较多,但都围绕着光的反射定律展开,由生活引入,由实验得出,通过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来巩固和提高。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1)课题的引入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主要通过眼睛来获得信息,我们能够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表面都能反射光,由此说明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意义。(2)光的反射定律的教学在“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究中,用理想化的光线来代替光束,由此得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概念。所以,要求学生能结合教科书图4-2-2,回忆实验过程,了解
4、有关的光学名词,着重说明什么是法线,什么是入射角和反射角。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结果总结出反射规律。新课标不要求学生掌握严密的光的反射定律,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应引导学生获得反射角和入射角的角度关系的信息,至于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以及它们跟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探究,而是作为实验条件,只在定律中叙述。我们认为,这种扩展,不会增加学习负担,不但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光的反射规律,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光反射规律的探究活动,要作好探究的计划,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构思,明
5、确每个探究步骤的主要活动内容,了解实验装置:光源、平面镜、一块记录光路的白硬纸板,知道各部分的作用。本探究的结果比较容易获得,探究过程比较好把握。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参与水平和科学态度方面的表现,对探究活动中认真积极的学生给予鼓励。反射规律探究结束后,可让学生做一些应用反射定律控制光束方向的练习,为平面镜成像的学习做一些准备。在教科书图4-2-3的小制作中,为什么要求两块平面镜要保持平行,并与水平方向成45°?可以引导学生用光的反射定律来证明。在设计“将光偏转180°的装置”中,可以让学生思考设计还有什么缺陷,怎
6、样改进。如果课上时间较紧,这些小制作和设计也可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课下完成。2.关于光路可逆性的教学课本图4-2-5小猫和小聪的漫画表现了光反射时光路的可逆性,最好由学生做一下有关的实验,例如,利用白硬纸板记录下的光路,让光束沿着反射光线方向射到反射镜上,观察经过反射后的光路是否沿着原本的入射光线方向,让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光路的可逆性。光路可逆性的应用十分广泛,老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多分析一些实例。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教学利用课本上图4-2-7的平行光射到平面镜上和白纸上产生的不同效果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学
7、习愿望。这个实验体现了对比观察的方法,老师应注意挖掘这种实验方法的教育价值。如果有太阳光射入教室,也可以演示太阳光斜射在平面镜上,会在墙上产生一个明亮的光斑;用白纸反射则不会产生光斑。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 反射定律是以理想化的光线为研究对象,每一条光线在发生反射时,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守反射定律。当反射面是一个光滑平整的镜面时,平行光束里各条光线的入射角都相等,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也相等,所以,反射光束仍然是平行光束,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图4-2-10中,平行光束照射到凹凸不平的反射面时,
8、这反射面可以看成是由许多小的平面组成,据此,可引导学生解释漫反射的原因。最后,也可向学生提出一个常见的问题:黑板“反光”是怎么回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成因较抽象,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来突破。图4-2-9用纸条模拟镜面反射,应使学生体会从光束到光线的作用。为了加深对漫反射作用的理解,也可参照(二)进行实验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