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介词“对”及其句法功能研究综述

ID:9292957

大小:83.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4-26

现代汉语介词“对”及其句法功能研究综述_第1页
现代汉语介词“对”及其句法功能研究综述_第2页
现代汉语介词“对”及其句法功能研究综述_第3页
现代汉语介词“对”及其句法功能研究综述_第4页
现代汉语介词“对”及其句法功能研究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现代汉语介词“对”及其句法功能研究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现代汉语介词“对”及其句法功能研究综述-汉语言文学现代汉语介词“对”及其句法功能研究综述张美霞摘 要:“对”是现代汉语常用介词之一,具有多种语法意义。本文从介词“对”的语法意义、“对”字结构及其句法功能、“对”与相关介词的替换关系、“对”的语用和篇章功能四个方面出发,总结和分析了近三十年来现代汉语介词“对”的研究,并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初步设想。关键词:介词“对”“对”字结构“对”字句一、引言“对”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介词之一,具有多种语法意义,是当代介词研究中最受瞩目的个案之一。本文从介词“对”的语法意义、“对”字结构及其句法功能、“对”与相关介词的替换关系、“对”的语用和篇章功能四个

2、方面出发,总结和分析了近30年来现代汉语介词“对”的研究,并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初步设想。二、介词“对”的语法意义研究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将介词“对”的意义和用法归纳为以下两种:①指示动作、行为的对象;朝;向。②表示对待,用法大致同“对于”。a.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b.“对……”可用在助动词、副词的前或后,也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c.对……来说。表示从某人、某事的角度来看。有时候也说“对……说来”。傅雨贤等(1997)对介词“对”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全面阐述,将“对”的意义和用法归纳为四种:表示方向的“对1”、表示对象目标的“对2”、表示对待关系的“对

3、3”、表示涉及关系的“对4”。李琳莹(1999)也把“对”的意义和用法分为四种:“对1”介绍具体的言语行为或动作行为面对的对象;“对2”介绍心理或情感态度所对待的对象;“对3”介绍主要动词①表示的行为所针对的对象;“对4”介绍判断、描写或叙述所出发的角度。任明(2002)认为“对、对于”具有六种表义功能:一是受事关系,二是限定关系,三是被述说关系,四是同位关系,五是述说关系,六是客体关系。金昌吉(1996)和陈昌来(2002)对现代汉语介词进行了系统研究。金昌吉认为,汉语以介词为标记的“格”有六种:主体格、客体格、邻体格、时地格、根由格、关涉格。他把吕叔湘的“对1”归入了邻体格,“对2”归

4、入了关涉格(金昌吉,1996)。陈昌来将汉语介词分为八大类②:主事介词、客事介词、与事介词、境事介词、凭事介词、因事介词、关事介词、比事介词,介词“对”具有客事介词、与事介词、境事介词、关事介词四种用法(陈昌来2002)。吉庆波(2006)认为,介词“对”可以介引六种语义成分:受事、成事、使事、涉事、位事、止事。此外,郭德润(1981)、周小兵(1997)、王景丹(2001)、孙蕾(2006)等也对介词“对”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研究。从上述研究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随着研究者视角的变换,对介词“对”的意义和用法的挖掘越来越深:起初研究者们多从介词“对”的介引成分的意义出发,后来关注到“对”

5、字短语所修饰的动词的语义类别,进而开始探究介词“对”的介引成分与谓语动词之间的深层语义关系。不过,对介词“对”意义和用法进行细致的分类和描写固然重要,但研究者们似乎忽视了介词“对”的各种用法之间的关联性。我们认为,“对”作为一个集多种语法意义于一身的介词,其各种语法意义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关联性,利用当代语言学理论,分析和解释这种关联性将是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课题。三、“对”字结构及其句法功能研究“‘对’字结构”是指介词“对”与其介引成分构成的结构单位。本节主要从介词“对”的介引成分以及“对”字结构的句法功能两个方面来归纳学术界的研究。介词的介引成分一般称为介词的“宾语”,汉语的介词必须带

6、宾语,不允许介词悬空现象,介词“对”也不例外。一般认为,介词的宾语只能由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充当;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既然动词后边的宾语可以是谓词性的,介词后边的宾语当然也可以是谓词性的”。傅雨贤认为:表示方向的“对1”“只能与带有方位性质的词语组合”;表示对象目标的“对2”的宾语“多由表人的名词性词语或机关、团体、单位名称来充当”,“如果事物名词充当“对2”的宾语,事物往往被赋予了人的意志”;表示对待关系的“对3”和表示涉及关系的“对4”“都可以引进人物、事物名词语或动词性词语充当宾语”(傅雨贤,1997)。邓文斌认为,作“对”的宾语的谓词或谓词性短语、句子,在表层结构中是静态地被当作一

7、种“事件”看待的,具有指称性,表现了体词性特征。(邓文斌,1996)我们认为,体词性与谓词性的划分,表面上看是介词“对”介引成分的语法属性问题,实则是句法问题。介词“对”可以介引谓词性成分的价值在于,谓词性成分表达的是一个事件。当代句式语义研究普遍认为,句子表达的是事件结构,如果介词“对”本身引导一个事件,那么势必与含有“对”字结构的句子形成某种嵌套结构,形成复杂事件结构。显然,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问题关注得还不够。介词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现代汉语介词“对”及其句法功能研究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现代汉语介词“对”及其句法功能研究综述-汉语言文学现代汉语介词“对”及其句法功能研究综述张美霞摘 要:“对”是现代汉语常用介词之一,具有多种语法意义。本文从介词“对”的语法意义、“对”字结构及其句法功能、“对”与相关介词的替换关系、“对”的语用和篇章功能四个方面出发,总结和分析了近三十年来现代汉语介词“对”的研究,并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初步设想。关键词:介词“对”“对”字结构“对”字句一、引言“对”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介词之一,具有多种语法意义,是当代介词研究中最受瞩目的个案之一。本文从介词“对”的语法意义、“对”字结构及其句法功能、“对”与相关介词的替换关系、“对”的语用和篇章功能四个

2、方面出发,总结和分析了近30年来现代汉语介词“对”的研究,并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初步设想。二、介词“对”的语法意义研究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将介词“对”的意义和用法归纳为以下两种:①指示动作、行为的对象;朝;向。②表示对待,用法大致同“对于”。a.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b.“对……”可用在助动词、副词的前或后,也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c.对……来说。表示从某人、某事的角度来看。有时候也说“对……说来”。傅雨贤等(1997)对介词“对”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全面阐述,将“对”的意义和用法归纳为四种:表示方向的“对1”、表示对象目标的“对2”、表示对待关系的“对

3、3”、表示涉及关系的“对4”。李琳莹(1999)也把“对”的意义和用法分为四种:“对1”介绍具体的言语行为或动作行为面对的对象;“对2”介绍心理或情感态度所对待的对象;“对3”介绍主要动词①表示的行为所针对的对象;“对4”介绍判断、描写或叙述所出发的角度。任明(2002)认为“对、对于”具有六种表义功能:一是受事关系,二是限定关系,三是被述说关系,四是同位关系,五是述说关系,六是客体关系。金昌吉(1996)和陈昌来(2002)对现代汉语介词进行了系统研究。金昌吉认为,汉语以介词为标记的“格”有六种:主体格、客体格、邻体格、时地格、根由格、关涉格。他把吕叔湘的“对1”归入了邻体格,“对2”归

4、入了关涉格(金昌吉,1996)。陈昌来将汉语介词分为八大类②:主事介词、客事介词、与事介词、境事介词、凭事介词、因事介词、关事介词、比事介词,介词“对”具有客事介词、与事介词、境事介词、关事介词四种用法(陈昌来2002)。吉庆波(2006)认为,介词“对”可以介引六种语义成分:受事、成事、使事、涉事、位事、止事。此外,郭德润(1981)、周小兵(1997)、王景丹(2001)、孙蕾(2006)等也对介词“对”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研究。从上述研究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随着研究者视角的变换,对介词“对”的意义和用法的挖掘越来越深:起初研究者们多从介词“对”的介引成分的意义出发,后来关注到“对”

5、字短语所修饰的动词的语义类别,进而开始探究介词“对”的介引成分与谓语动词之间的深层语义关系。不过,对介词“对”意义和用法进行细致的分类和描写固然重要,但研究者们似乎忽视了介词“对”的各种用法之间的关联性。我们认为,“对”作为一个集多种语法意义于一身的介词,其各种语法意义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关联性,利用当代语言学理论,分析和解释这种关联性将是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课题。三、“对”字结构及其句法功能研究“‘对’字结构”是指介词“对”与其介引成分构成的结构单位。本节主要从介词“对”的介引成分以及“对”字结构的句法功能两个方面来归纳学术界的研究。介词的介引成分一般称为介词的“宾语”,汉语的介词必须带

6、宾语,不允许介词悬空现象,介词“对”也不例外。一般认为,介词的宾语只能由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充当;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既然动词后边的宾语可以是谓词性的,介词后边的宾语当然也可以是谓词性的”。傅雨贤认为:表示方向的“对1”“只能与带有方位性质的词语组合”;表示对象目标的“对2”的宾语“多由表人的名词性词语或机关、团体、单位名称来充当”,“如果事物名词充当“对2”的宾语,事物往往被赋予了人的意志”;表示对待关系的“对3”和表示涉及关系的“对4”“都可以引进人物、事物名词语或动词性词语充当宾语”(傅雨贤,1997)。邓文斌认为,作“对”的宾语的谓词或谓词性短语、句子,在表层结构中是静态地被当作一

7、种“事件”看待的,具有指称性,表现了体词性特征。(邓文斌,1996)我们认为,体词性与谓词性的划分,表面上看是介词“对”介引成分的语法属性问题,实则是句法问题。介词“对”可以介引谓词性成分的价值在于,谓词性成分表达的是一个事件。当代句式语义研究普遍认为,句子表达的是事件结构,如果介词“对”本身引导一个事件,那么势必与含有“对”字结构的句子形成某种嵌套结构,形成复杂事件结构。显然,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问题关注得还不够。介词短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