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285956
大小:34.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4-26
《汉语动物文化词语贬义色彩的社会文化成因——以含“狗”的成语典故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汉语动物文化词语贬义色彩的社会文化成因——以含“狗”的成语典故为例-大学语文论文汉语动物文化词语贬义色彩的社会文化成因——以含“狗”的成语典故为例章家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上海200234)[摘要]在不同的语言中,很多动物词语都是典型的文化词语,含“狗”的词语、成语典故就是典型的动物文化词语。其在汉民族文化中,多含有贬义的色彩。这是针对现代汉语而言的。自古至今,含“狗”的成语典故从褒到贬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成因。[关键词]狗;褒义;贬义;社会文化;成语典故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
2、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9-0043-03一、英汉语言中含“狗”成语典故比较以现代汉语意义为基点,在汉民族文化中,含“狗”的成语典故大多含有贬义色彩。在前人的研究中,也大都是略述“狗”这一意象及含“狗”的词语含有怎样的贬义色彩,并把汉民族文化中的“狗”与西方文化中的“狗”的形象加以比较。如肖建安讲到“汉民族人们对狗的印象极坏”,而“在西方,‘狗’是一种大家喜欢的动物,常带有褒义”[1]。杨苏平指出中西方对“狗”的不同理解是“对事物相似点的理解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他是这样说的:“在汉文化,人和狗之间的相似点只取坏的一面,如人骂人
3、‘狗眼看人分等级’、‘狗仗人势’、‘狗腿子’等,可是在英语文化中,狗则被认为是忠诚于主人的,取中性的甚至是好的。”[2]莫彭龄写道:“如汉民族把‘狗’看作是下贱的东西,带有厌恶的感情。因此,汉语成语中涉及‘狗’的几乎都带有贬义色彩。如:狼心狗肺、狗血喷头、狐朋狗党等。而在英国人心目中,‘狗’既可以用来打猎、看门,也可以作为宠物。”[3]我们认为这是比较表面的现象,因此本文力求以含“狗”的成语典故为契入点,并借助含“狗”词语的褒贬义发展过程,达到探究其大多含贬义色彩的社会文化心理方面的原因。二、含“狗”成语典故的发展过程先谈谈狗的驯化、饲养。由狩猎到饲养家
4、畜,一般认为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初期。狩猎技术提高,猎获增多,有了拴养活兽的可能,农业发展造成的定居也给驯养野兽提供了条件。狗可能自狼驯化而成,我国是世界上狗的起源地之一。最早的狗骨发现于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公元前5400~前5100年),在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墓葬中还有以狗殉葬的。[4]不难看出,狗被驯化的历史悠久,且我国是最早驯化狗的国家之一。人们为什么早就驯养狗了呢?因为狗具有其他动物无法比拟之长处。狗是很能适应环境的动物,且有强健的下颚、犀利的牙齿、善跑的腿,加上嗅觉和听觉敏锐,适于追逐、捕猎的生活。这对于早期以渔猎采集为生的人们来说非常有
5、用。[5]另外,狗还有警戒作用。从这可以看出,狗在起源之初是作为一种对人们生活有帮助的动物形象出现的,人们对它的印象也很好,因为一经驯化,狗绝对忠诚于主人。那为什么到现代汉语中时,含“狗”的词语大多有贬义色彩呢?这就是本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汉前词汇在起源时本身并无褒贬之分,是其文化赋予的功能。褒贬义并不是词语本身所固有,它反映了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评价和主观态度,而说话人说话时所采用的词语往往以当时的大文化环境为背景,因此所反映的个人情感也与当时的文化环境有关,词语在运用中所含有的褒贬义并不是从一而终的,它随着社会文化心理的改变而改变。这可以从各时
6、期的作品中可见一斑。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对狗的赞美的记载。卢令[6]220 卢令令,猎狗呀,颈环响铃铃, 其人美且仁。那人儿呀,漂亮又好心。 卢重环,猎狗呀,颈环环套环, 其人美且鬈。那人儿呀,漂亮又精悍。 卢重鋂,猎狗呀,颈环套双环, 其人美且偲。那人儿呀,漂亮又能干。这首《齐风·卢令》表面是对猎人的赞美,但猎人与狗是分不开的,猎人的威风得益于猎狗的威猛,所以这作品对狗的赞美溢于言表。据有关资料记载,狗到汉初还是一般供肉的家畜,在祭祀上的重要性也可能因体型小的缘故,在汉代之前被排在牛、羊、猪之后。但是在安宁风势的祭祀时,用狗而不用牛、羊、猪
7、等。李零认为:“请风止风与请雨止雨是类似巫术。古代有割裂牲体祭四方百物,御蛊逐疫于国门之外的习俗”;“这种习俗与止风有关,止风所杀之牲多用狗(《周礼·春官·大宗伯》郑众注、《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疏引李巡说、《尔雅·释天》郭璞注)。止风,卜辞叫‘宁风’。”[7]70-71止风用狗是基于某种已经失传了的信仰。巫术、祭祀等在古代是重要事件,能被利用的动物也不是泛泛之辈。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狗在古代时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并无贬义色彩。(二)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狗”已经有了贬义色彩的倾向,有《晏子春秋》中的《晏子使楚》故事为证。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
8、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