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

第一节 “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

ID:9268607

大小:4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25

第一节 “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_第1页
第一节 “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_第2页
第一节 “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_第3页
第一节 “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_第4页
第一节 “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一节 “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节“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本节从马克思(链接文本素材库和图片:)、恩格斯(链接文本素材库和图片:)有关历史发展动力的论述中,考察“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这样一些概念,理解它们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这对于理解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动力的完整理论,是十分重要的。一,最后动力“最后动力”的概念,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链接文本素材库和图片:《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为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写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写于1886年,同年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杂志《新时代》的第

2、4~5期上。1888年出版单行本。这本著作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深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中所实现革命变革的实质。著作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中两大阵营根本对立的原理,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家们依照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著作在分析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时,阐明了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指出:“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3、,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但是黑格尔哲学。“包含着不可救药的内在矛盾”,在这个矛盾中,占主导地位的不是他的方法,而是他的体系。这决定了黑格尔不能从他的辩证方法中作出明确的革命结论。著作分析了产生这一矛盾的阶级根源。著作在评论费尔巴哈的哲学时,肯定了费尔巴哈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指出,费尔巴哈承认“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此外,还分析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以前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批判了费尔巴哈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中的唯心主义观点;揭示了费尔巴哈的以资产

4、阶级抽象人性论为核心的历史唯心主义及其社会根源。著作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即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和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三大发现;论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发展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发展中的革命变革。)中提出的。他写道:“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

5、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探讨那些作为自觉的动机明显地或不明显地,直接地或以意识形态的形式、甚至以被神圣化的形式反映在行动着的群众及其领袖即所谓伟大人物的头脑中的动因,——这是能够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接着,恩格斯以西欧资本主义社会为例,说明土地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然后进一步剖析这些阶级斗争背后的经济原因,指

6、出“土地占有制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正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一样,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而“国家的意志总的说来是由市民社会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是由某个阶级的优势地位,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9~251页。)从恩格斯的整个推导可以看出,他所说的历史的“最后动力”,就是“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而在这两个因素中,生产力又是更为根本的因素。什么是生产力?通常说生产者同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的结合,就是生产力。但这不是化合物式的结合,而是以作为生产者的人为主体的结合。归根到底,生

7、产力就是人们从事物质生产的实践能力。从生产者个人来看,生产力就是他运用一定的劳动资料和生产技术从事物质生产的实践能力,表现为他在一定时间内生产出来的有形产品或无形产品(即“服务”)的总量。这些个人力量通过一定的交往方式融汇成为总和的社会生产力。个人生产力好比是形成社会生产力的基本“原子”。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生产力的发展史最终归结为“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24页。)生产力的发展和它引起的经济交往方式的发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