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分心实验中的系列位置效应

连续分心实验中的系列位置效应

ID:9224210

大小:256.1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23

连续分心实验中的系列位置效应_第1页
连续分心实验中的系列位置效应_第2页
连续分心实验中的系列位置效应_第3页
连续分心实验中的系列位置效应_第4页
连续分心实验中的系列位置效应_第5页
资源描述:

《连续分心实验中的系列位置效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8卷,第1期,2002年1月ActaScientiarumNaturaliumUniversitatisPekinensis,Vol.38,No.1(Jan,2002)1)连续分心实验中的系列位置效应吴艳红朱滢(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摘要以汉字为材料,在即时回忆实验中表现出明显的系列位置效应;在30s延迟实验中,表现出明显的首因效应,但近因效应消失;在连续分心实验范式中证明长时记忆中存在明显的系列位置效应。说明现有理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联想记忆和绝对记忆的概念,成功地解释首因效应和近

2、因效应性质之差异。关键词连续分心实验范式;关联提取假说;联想记忆;绝对记忆中图分类号B842130前言系列位置效应(theserialpositioneffect)是指识记一系列项目时,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1]忆效果的影响。具体是指,在自由回忆时,对系列前面几个项目记忆效果较好(首因效应,primacyeffect),对最后几个项目记忆效果也较好(近因效应,recencyeffect),而对中间大多数项目的记忆较差。Atkinson和Shiffrin(1968)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提出形态模型(themodalmodel)解释系列

3、位置效应,认为对系列前面几个项目复述次数较多,这些项目转化到长时记忆中,因此回忆的准确性较高,出现首因效应;系列中间的项目,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复述时,就被后面的项目替换掉,因此这些项目无法从短时记忆转化到长时记忆;系列最后几个项目虽然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复述,而且没有转化到长时记忆中,但是这些项目仍然保留在短时记忆中,因此对最后几个项目的回忆较好,形成近因效应。形态模型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系列位置效应,[2~4]但也受到一些实验结果,如连续分心实验的质疑。连续分心实验范式(thecontinuousdistractorparadi

4、gm)最早由Bjork和Whitten于1972年提出。在他们的典型实验中,先给被试呈现一对单词,要求被试记住这对单词,每对单词的呈现时间为2s,每对单词呈现之后,要求被试立即进行22s的分心活动,然后,再呈现下一个单词对,每个系列呈现完之后,要求被试对该系列呈现的单词对进行自由回忆。每次实验共包含12个系列。全部12个系列完成之后,要求被试再对所有的材料进行总的自由回忆。在Bjork和Whitten等人的一系列使用连续分心实验范式的实验结果中,均表现出与标准的自由回忆测[1~6]验结果相同的系列位置曲线,也就是证明在长时记忆中存

5、在明显的系列位置效应。1)国家攀登计划项目(952专209)收稿日期:2000210211;修回日期:2001211206122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8卷从以上的实验程序和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到,Atkinson和Shiffrin提出的形态模型是无法解释的。连续分心实验范式的主要作用是阻断同一系列不同位置项目之间的联系,这也是与标准自由回忆测验的最大的区别所在。连续分心实验范式中,每个项目后面都要加入一定时间的分心任务,因此,这些项目无法转化到长时记忆中存储;在每个系列包含的项目全部呈现之后的一定时间的分心任务,又使得系列最后

6、的几个项目从短时记忆中消失。因此,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区分来解释长时记忆中出现的系列位置效应是不恰当的。Bjork和Whitten,以及Tzeng等人曾试图从存储和提取策略的角度来分析长时记忆中系列位[1]置效应,并认为标准自由回忆测验和连续分心任务实验中得到的系列位置曲线的内在加工过程是不同的。但是,在他们一系列的实验中都没有成功地对存储和提取的作用进行分化。[4]Glenberg等人则提出关联提取假说(contextual2retrievalhypothesis)解释长时近因效应。该假设的基本出发点是认为记忆实验是在特定的前

7、后关联的情景(specificcontext)下完成的。这个前后关联的情景包括被试瞬间的思考和评价,以及对环境特点的稳定的知觉。更为重要的是,记忆中前后关联的情景的表征(representation)与记忆项目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并且在再认和提取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关联提取假说的假设之一是,不需要外显的提取线索,相互关联的成分可以作为回忆测验中的线索来回忆记忆项目。包含线索的成分与回忆项目之间的联系越紧密,该回忆项目被回忆出来的概率越高。而如果与某一成分相互关联的记忆项目越多,则该成分作为提取线索的有效性越差。Glenberg等人

8、设计实验分别验证了他们提出的各种观点。关联提取假说与其他一些强调关联作用的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主要区别在于,关联提取假说中关于关联成分的加工水平的假设,加工水平提供了对比率效应(ratioeffect)的解释机制。关联性的变化则可以解释近因效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