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新生代产业工人职业倦怠实证研究——基于阿德佛需要激励理论视角

新常态下新生代产业工人职业倦怠实证研究——基于阿德佛需要激励理论视角

ID:9149293

大小:70.08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19

新常态下新生代产业工人职业倦怠实证研究——基于阿德佛需要激励理论视角_第1页
新常态下新生代产业工人职业倦怠实证研究——基于阿德佛需要激励理论视角_第2页
新常态下新生代产业工人职业倦怠实证研究——基于阿德佛需要激励理论视角_第3页
新常态下新生代产业工人职业倦怠实证研究——基于阿德佛需要激励理论视角_第4页
新常态下新生代产业工人职业倦怠实证研究——基于阿德佛需要激励理论视角_第5页
新常态下新生代产业工人职业倦怠实证研究——基于阿德佛需要激励理论视角_第6页
新常态下新生代产业工人职业倦怠实证研究——基于阿德佛需要激励理论视角_第7页
新常态下新生代产业工人职业倦怠实证研究——基于阿德佛需要激励理论视角_第8页
资源描述:

《新常态下新生代产业工人职业倦怠实证研究——基于阿德佛需要激励理论视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新常态下新生代产业工人职业倦怠实证研究基于阿德佛需要激励理论视角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新生代产业工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对制造业新生代产业工人群体心理特征、职业成长以及职业环境等因素导致职业倦怠现状的实证分析显示,新生代产业工人群体的职业倦怠感程度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具体在职业倦怠的年龄、婚姻状况方面存在差异,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性别差异不显著。基于阿德佛需要激励理论视角提出了提升新生代产业工人心理资本,促进群体职业积极性的建议。关键词:新半.代产业工人;职业倦怠;心理资木;基金:广东省哲学社

2、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城市化进程中广东农村两后生就业与社会适应问题研究(GD10CJY11)阶段性研究成果我国进入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阶段的新常态,以80后和9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产业工人占城乡劳动力总量的60%,接近3亿人,己经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助力企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与此同时,特殊的成长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群体心理特征,年轻的产业工人职业价值观和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特点,过去单纯的金钱激励难以解决员工的职业倦怠问题。本研究以佛山市电器与机械制造行业新生代产业工人为调研对象,测量新生代产业工人职业倦怠水平,

3、分析产业工人群体职业倦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合新生代产业工人个性特质,以阿徳佛需要激励理论为视角,提出缓解职业倦怠、提升心理资本,促进职业发展,提高工作积极性的有效路径。一、文献回顾职业倦怠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F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并描述其衷现形式和特征。XU40年来,无论是心理学还是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领域,对员工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和实践越来越多。有学者从静态角度对职业倦怠症状中最为典型和核心的症状如情感耗竭等来加以描述。如Pines&Aronson(1998)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长期卷入要求

4、情感付出的情境而导致的一种身体、情感和心理的耗竭状态。m具体表征为生理心理的抱怨、个体的无助感和无望感以及对自身、工作和生活所形成的负性态度。Maslach(2001)等定义工作倦怠为一种情绪耗竭(emotionalexhaustion)、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ordehumanization)以及个人低成就感卜降(diminishedpersonalaccomplishment)的综合现象。U1情感耗竭是由于情感资源过度消耗而产生的挫败感和紧张感。去个性化是个体出现对待无生命物体方式的一

5、种负性、冷淡、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低成就感下降源自个体对工作胜任感和成就感自我低评,缺乏进步动机。UlBrill(1984)归纳了职业倦怠两个明显特征,一是个体曾具有良好的工作绩效和较高的情感水平;二是在没有外来帮助或环境改变时个体难以恢复原来状态。虽然,学者们对职业倦怠的静态描述在范围、维度和表述上有所差异,但都具有共同的特征:(1)呈现出典型的疲劳症状,如心理耗竭、疲劳和抑郁。(2)倦怠症状与工作有关。(3)个体的负性工作态度和行为导致工作绩效降低。有学者以动态视角论述职业倦怠的发展过程。如CherrHes

6、s(1998)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职业态度和行为以负性方式产生应激、疲劳、防御三个阶段性的改变过程。£5lEtzion(1987)则认为职业倦怠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生发于个体的毫无察觉,达到某个特殊的临界点后个体突然感觉到纯粹的耗竭状态。职业倦怠动态定义和静态定义之分,并不意味着两者相互排斥,相互独立,相反在某种意义是互补的。Schaufeli&Rnzmann(1988)就提出倦怠定义包括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静态描述的倦怠症状往往是动态下的最终表现。M有学者认为员工职业倦怠与需求和资源有关。Hobfoll(19

7、89)从需求和资源两个角度来解释工作倦怠的机制,并构建了资源保存理论(COR)模型。[10]Hobfoll认为倦怠产生于付出与回报不匹配,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去努力获得更多的资源,却未必能实现和满足需求,从而导致个体的失去感,就会出现倦怠等心理应激。台湾学者苏家禾考察丫屮国台湾、菲律宾和泰国的基层员工,发现企业的激励制度满意度和工作倦怠方而存在差舁。梁平的研宂探讨了员T沟通满意度与T作倦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Ull在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的今天,这些跨文化的研究的成果给企业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建议。国内对工作倦怠

8、的研究还比较.单薄,其变量研究范围主要涉及离职意向、满意度、身心健康及组织公民行为等方面,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如教育培训领域、医疗上生领域、警察、银行行员和服务行业人员等群体研究居多。刘晓明、王文增指出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与心理健康呈显著和关。刘轩等研究显示工作倦怠与组织公民行为有显著的负相关。李超平、时勘研究在控制了人U统计学变量之后,发现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都对工作倦怠具有较强的预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