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对流星、彗星及银河的解释

亚里士多德对流星、彗星及银河的解释

ID:9145669

大小:78.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4-19

亚里士多德对流星、彗星及银河的解释_第1页
亚里士多德对流星、彗星及银河的解释_第2页
亚里士多德对流星、彗星及银河的解释_第3页
亚里士多德对流星、彗星及银河的解释_第4页
亚里士多德对流星、彗星及银河的解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亚里士多德对流星、彗星及银河的解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亚里士多德对流星、彗星及银河的解释刘未沫孙小淳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技术史系亚里士多德(以下简称“亚氏”)宇宙结构一般被描述为月上界与月下界,但亚氏宇宙结构还可以被描述为月上界与“两间”(或“空际”)。月上界与月下界(土一水一气一火)的分层宇宙结构,以自然目的论为基础;但亚氏在《两间论》(或《空际论》)(以前翻译为《天象论》)中对两间诸象的解释却缺乏目的因,并试图建立起某种天地间的连续性。本文通过亚氏对流星、彗星及银河成因的解释,阐释读书中一些重要的概念、原则及目的。亚氏通过一系列技术性的处理,将流星、彗星与银河归为一类,并让它们扮演向上与星

2、天关联、向下与冷凝类现象关联的双重角色。亚氏人为地将流星成因一分为二:第一类是由于月上界圓周运动,点燃干热嘘气所致,因为更高的替星与这类流星成因相似,替星与银河相似,而银河又与月上星天现象相似,银河相当于月亮的对应物,因此这类流星现象的成因就有助于建立起两间上层与星天的连续性;流星的第二类成因是由于湿的嘘气包围干热嘘气,将其压缩点燃,并向下掷出,这类成因则与较低的冷凝现象(特别是冰雹和暴雨)有着相同的冷起主动作用的冷热交换机制(即antiperistasis),这样便有助于建立起两间上层与地上第一层现象间的连续性。关键词:亚里士多德;两间

3、(或空际);魅彗星;冷热交换机制;这一宇宙结构是按照自然运动、自然位罝和自然元素相互定义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每一种元素都有自己的自然运动,即有某种内在的自然倾向驱使它向自己的自然位置运动,并静止在那里。土自然向下运动并静止在中心,火自然向上运动并静止于边界,屮间二层分别是做自然向下运动、但比土轻的水元素,以及做自然向上运动、但比火重的气元素。这四元素的相互变化造成了世界万物的生成与毀灭。除了这四种对应于直线自然运动的自然元素,还应有一种自然元素对应于自然运动是圆周运动的简单物,这便是第五元素或“以太”,它构成了月上界及其中的星体。这种元素并

4、不与其他四元素发生相互作用,永恒地做着圆周运动,因此保证了星天的无生灭与永恒持存特性。月亮被看作永恒界与生灭界的分隔,原因在于它具有双重性质:它一方面是永恒界的行星中的一员,另一方面其阴晴圆缺又映射出四元素所构成世界的生灭变幻。因此,后世通常将亚氏的宇宙结构描述为永恒的月上界与有生火的月下界。但在这种对宇宙结构的描述下,要解释-些临近星天的现象,如流星、彗星和银河,就十分困难。因为银河一直存在,似乎类似于月上界现象。但有的彗星看上去也与银河非常相似,其彗尾能占据大半个天区,像银河一样宽,但替星却并不是不变的、永远存在的,而是变动的、有生灭

5、的,持续时间短的彗星更类似于流星,大多数流星都是转瞬即逝的。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这几种既相似乂不似的现象呢?应该将它们看作一类吗?亚氏也意识到需要新的概念和原则来讨论这些现象,因此他写作丫一部名为Meteorologica的作品。在此书开篇,他这样说:“这些事物是按照自然发生的,但比起第一元素较为无序。它们[发生]的处所,最临近诸星体的运行,例如银河、彗星及运动的‘天火’现象。我们假定气与水有共通的属性,甚至还有土的不同部分与种类,以及这些部分的属性。藉着这些,我们继续探讨风、地震及所有照此方式运动的事物生成的原因……”(Mete.338bl

6、9—339al)Meteorologies原来被吴寿彭先生译为《天象论》,他的考虑的是用“天象”与现代气象学涵盖的“气象”内容区别开来。但此书中讨论的流星、彗星、银河、雾霜雹雨露、风云雷电、虹与晕、江河湖海、地震与矿产等,其实并不属于亚氏所定义的“天”的内容(见《论天》1.9)。因此笔者建议,或许可以借鉴16、17世纪屮国士人使用的

7、Aj涵相似的术语“两间”来指称这些现象发生的区域,而这些现象则可称之为“两间诸象”(见阁1),相应地书名也可译为《论两间诸象》或《两间论》。明末亚里士多德自然知识传入中国时,西方传教士高一志将天地间区域称为“

8、空际”,也是较为恰切的。只是《空际格致》并不只有亚氏自然学的内容。为与此书分开,我们也可以将亚氏的Meteorolog译为《空间论》。亚氏在此书中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嘘气”。“嘘气”有二,一种是湿的嘘气或蒸汽,它从地表上的湿而来,潜能上是某种水(湿冷),在太阳照射后,热驱逐了冷,就生成了水汽(热湿);另一种是干的嘘气或烟气,潜能上是某种火(干热),是土中的火在太阳的热的驱动下从土中升起来产生的。相较而言,湿的嘘气屮水汽更多些,而干的嘘气屮气(pneuma)更多(1.4,341bl一22)。提出“嘘气”概念后,讨论两间现象的生成时,便可不囿

9、于土一水一气一火的同心阈结构,而用干、湿两种“嘘气”的和互变化和转化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生成。我们熟知的月上界与月下界(土一水一气一火)的分层宇宙结构,是以自然目的论为基础的;而《两间论》中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