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144192
大小:7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19
《让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实现有效教学的尝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让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实现有效教学的尝试♦林文茂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蓬街镇中学318050课堂教与学以三种形态存在一一教、学游离;“教”为了模仿着“学”;“教”激发了学生的“学”。前两种形态就是教师更多地考虑自己要“教什么”、“怎么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什么”、“怎么学”,是教师主宰了课堂,学生没有学习主动权,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要由“关注学生的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的活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这种建构不可由他人代替。因此
2、,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来激活枯燥的数学知识,引领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改进学教方式、构建自主课堂,这将是有效教学的主旋律。一、营造自主参与的学习氛围要使学生自主地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关键在于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平等的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实现有效学习。1.适时放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牛.的能力是在不断地有意识地参与数学活动中得以形成和提高的,活泼、有个人见解的课必定是在民主、坦诚的气氛中出现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由于认知能力的不足,不能完全监控数学学习的过程以及检
3、验和评价学习结果,这就需要借助教师或同学来反馈学习情况,反思和调节学习过程。如在探索“同类项”的含义,体验“归类”过程时,让学生思考:单项式3x2y、-4xy2、-2、5x2y、3y2z、6xy2、7、-5y2z中,你认为哪些项可以归为一类?通过观察得到按字母和字母指数进行分类,理解了同类项的定义及归类的方法。2.恰当点拨,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每个学生都有个性化的思考能力和见解,要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师以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而不是以传授、权威者的身份出现,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
4、与形成过程,获得最佳的解题思路、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复Al相似三角形一章吋,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全班阅读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中的选学内容“黄金分割”数,其中的0.618法引起了学生的普遍兴趣。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鼓励学生课外开展“黄金分割”课题学习讨论,并通过不同途径获得关于“黄金分割”数的相关知识。结果有学生发现在相似三角形中有许多黄金分割点,还发现了一组“阶梯式”的黄金比,感觉太美妙了!二、实施“善教”与“乐学”的教学策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都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对对方的主观
5、能动性给予激发、肯定和鼓励,从而使学习探索的内容不断深化,在围绕实现教学0标的过程中,师生智慧不断碰撞,产生新思维、新知识。实践证明,高效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学互动,教学互动的根本在于实施“善教”与“乐学”的教学策略。1.“善教”要求教师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使学生冇强烈的创新意识。(1)选准切入点。要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找准切入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冏的教学氛围都应冇不冏的切入方式,切入点的选择直接引领着整个教学过程。如讲授《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配合多媒体提问:“你能对日出时地平线与太阳的
6、位置用数学知识加以说明吗?”学生自然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得出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创设冇利于学生学:>J的情境,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学生就能自主揭晓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探宄性学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2)理清知识点。理清知识点的过程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教师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条件下,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明确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如图,已知AN⊥OB,BM⊥OA,垂足分别为N、M,OM=ON。求证:PM=P
7、N。首先观察条件AN⊥OB、BM⊥OA和要求证的结论PM=PN,就能理清知识点:在一个角的内部II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然后,连接0P,即能得出问题的结论。同吋,让学生理解了这个定理的本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1)激发兴奋点。由于数学自身的特点一一研究对象抽象、难以揣摸,研宄过程大多是推理过程,容易使人感到枯燥乏味,有吋还需要一定的直觉、猜想能力等。这一切决定了持续的数学学习兴趣必须在学习者付出艰苦的努力获得成功并享受乐趣之后才能产生,如果没有一定的外部刺激,这个过
8、程就很难持续进行。课堂中教师生动幽默的评价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学^」活动,从而产生有效的教学效果。(2)培植发散点。在定理、法则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揭示知识背景,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应用过程,暴露思维活动,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梯形中位线定理的教学:引导学生动手,经历画图、观察、猜想、测量(中位线与两底的位置及数量上有什么关系)、归纳、总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