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131621
大小:66.53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8
《建构主义视域下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养成的探索与实践——基于课外活动课程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建构主义视域下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养成的探索与实践一一基于课外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启发杜涓楚雄师范学院音乐素养是学前教育专业师资职业技能的必备素质。对于该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既要坚持幼儿园教师能够只有开展幼儿园歌舞教学活动的综合素质的价值取向,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入学前音乐、舞蹈技能均没有接受过系统学习,几乎零基础的现实。那么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的设计,则是实现该专业师资音乐素养的关键。运用“以学生为本”教学思路的建构主义教学观进行该专业学生音乐、舞蹈教学模式的设计;通过建构开放的师生关系、教学内容及开放型的教学评价,可以使得
2、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完成“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环节的学习任务,通过自身经历的经验去建构,以获得知识与技能,以达到学习培养目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前教育;音乐素养;探索;实践;基金:楚雄师范学院科研项目《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学前教冇专业音乐课程的策略研究》编号JKZX1301学前教育,是为人的一生健康发展,培养兴趣,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奠基阶段!作为学前教育教学工作者,除了专业教育理论素养外,具有较好的音乐素养则是高素质幼儿教育新师资至关重要的必备的职业素质。所谓“音乐素养”是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专业
3、素养的培养中,除了专业教育理论素养外,还应该掌握以咅乐理论、视唱练耳、歌唱技能以及钢琴演奏技能等基础能力为代表的音乐艺术素养,这类音乐素养的培养及掌握是高素质幼儿教育新师资至关重要的必备素质。二、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进行音乐素养培养的可行性分析作为认知心理学派屮一个分支的建构主义,其核心是在教学屮执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索、发现以及对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意义的主动建构。学生在学校获得艺术知识与技能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及课后校园艺术活动两种方式,学生音乐、舞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同样也是采取这
4、两种方式获得。音乐、舞蹈艺术属于流动的吋间、空间艺术,由于学科本身所固有的实操性较强特点,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必须在实操屮获得,故笔者认为音乐、舞蹈艺术学科教学活动幵展,应该要特别强调实践环节的落实及整合,并且要注重落实学生在学习训练中的主动意识及能力。具体说,就是要将基础理论知识、读谱视唱、歌唱、器乐演奏、舞蹈各个科目的知识及技能相互整合,并提供各种类型的平台及指导、服务,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以获得知识及技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而这样的教学要求,正是符合“以学生为本”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要求。三、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给予的启发学生
5、参加的音乐、舞蹈课后活动课程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欣赏评价为基础,进而达到学生主动参与、交流探索及表现的教学训练,以完成课程活动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将讲授与欣赏型教学法、学唱与表演型教学法以及采风与研宄型教学法三种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机整合。通过这样融“讲、看、学、表、研”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探索及表现,发挥同学们的聪明才智以及培养其创造能力,达到活动课程的教学训练目标。苏实,活动课程这样的教学模式,就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理论的具体实施与体现。!1!、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
6、养成的实践(一)理解建构主义内涵,构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过程屮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以及使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这样的过程中,首先应该理解一定的“情景”创设的耍求必须是“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其次,应该充分理解建构主义理论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个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将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创设”作为教学设计屮的重要环节进行教学设计,使“协
7、作”、“会话”的过程在所创设情景中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目的是帮助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的性质、规律及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落实整个学习的终极目标“意义建构”。使学习者通过自身经历的经验,去获得知识与技能,以达到学习0标。(二)构建开放的课程体系1.建立开放性的师生关系。所谓教学,无非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二者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教学施教活动中,应该注重教师与学生主、客体之间交流方式,以建构主义“交往观”的理念进行交流,其核心就是在具体的音乐、舞蹈教学训练及活动中。需要注意的是建构主义“交往观”的“主”、
8、“客”体,不单一地指向某个个体。从图(1)屮分析可以得到,建构主义理论屮,教师和学生均是交往的主体。在教学交往中教师和学生作为交往主体双方针对共同的客体,即教学内容,结成主体间的关系。在教学本质的特殊交往观中,应确立起两个关系结构。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