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知识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古文字知识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ID:9125403

大小:78.4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18

古文字知识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_第1页
古文字知识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_第2页
古文字知识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_第3页
古文字知识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_第4页
古文字知识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文字知识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古文字”知识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王文静古文字学的知识和理论对古代汉语教学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增强对古代字词本义的探求和理解,有效辨识近义词或同义词,还有助于把握文言句意,正确认识古代文化。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运用古文字知识要以造字结构为基础分析字形,字词的分析要与具体文章相结合,同时还要注重提升任课教师的古文字素养,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词:古文字;说文解字;古代汉语;基金:亳州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古代汉语实践教学方法研究”[编号:2015JYXM17]的研究成果一

2、、引言古代汉语历来被学生视为晦涩难懂、难学难考的课程之一。从内容上看,古代汉语讲授的是古代字词语法和文化知识,距离现代化的今天有很大的距离;从教学方法上看,大部分老师釆的都是传统的泛读法、练习法等填鸭式教育,无法真正引起学生的学兴趣。面对现阶段古代汉语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事倍功半的现状,笔者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及在古代汉语教学屮的实际经验,探索着将“古文字”知识引入到古代汉语教学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进而提高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古文字学的创立和主要理论汉语文字学是屮国传统语文学

3、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历史悠久、著作宏富,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显著地位。汉语文字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字,包括文字的性质、文字的起源、文字的发展、以及文字的形音义等。和古代汉语课程紧密相关的主要是汉语文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一一古文字学,古文字学最早孕育于宋代的金石学中(金石学是以青铜器及其铭文与石刻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它的内容实际上包括有铭刻学和考古学两门学科[1]),直到晚清时期,随着音韵学、训诂学的繁荣发展以及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使得古文字学终于从金石学中分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4、古文字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研究对象是古代文字,包括汉语文字的起源、汉字的构型、汉字的形体演变以及考释方法等。在历代古文字研宄中,出现了许多优秀著作,如吴大徵《字说》、孙诒让《古籀拾遗》《古籀余论》《名原》等;学者们在研究中也归纳岀许多重要理论,其中,尤以”六书“理论最为显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首次明确界定了“六书”的概念,它是对文字结构的概括,包括:指事(如:上、K),象形(如:口、月),形声(如:江、河),会意(如:试、休),转注(如:考、老),假借(如:令、长)。[2]经

5、过历代学者的讨论,对“指事”“象形”“会意”“形声”的认识日趋一致,但对“转注”“假借”的理解却大相径庭。有的学者认为“转注”“假借”为造字之法;戴震则指出此二者为用字之法,并明确阐述,产生极大影响。[3]由此,“六书”理论便确认为是“四体二用”之说。三、“六书”理论对古代汉语教学的积极意义“六书”理论揭示和概括了汉字形、音、义的内在关系,对于古代汉语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一)可以增强对字词本义的探求和理解汉字具有以形表意的特点,可以通过文字古文形体的分析来辨别字义,加深对字的本义的理解和认识。

6、如“我”,现代汉语作第一人称代词,表示“自己”。《说文解字》:“我,施身自谓也。”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基本和当。然而追溯我”字的古文字形:甲骨文作,像带有齿刃的钺之形,金文作春秋金文作,皆是兵器之形。可见,“我”最初应表示某种兵器,战国以后,除作人名、地名外,多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4]在这里,应该严格区别“我”作为字的本义和作为词语的义项。词汇教学是古代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在古代汉语词汇中,以单音词占多数,即一个字代表一个词语。如《左传•隐公元年》:“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自姑待之’。”13个字皆

7、为单音节词语。因此可以根据字的古文形体和造字构型来辨识词的本义。如“亡羊补牢”屮的“牢“字,现代表示“牢固”或“监牢”的意思,然而把这两种意义放入成语中显然都不太准确。“牢”,甲骨文中上部作(覆盖之形),下面是(牛)。检《说文》:“牢,闲,养牛马圈也。”,是有牛羊的圈栏之形。将成语中的“牢”翻译成其木义“关牛羊牲畜的圈栏”,显然更为准确。《诗经•小雅•大田》中有诗句“彼有遗秉,此有滞穗。”诗经讲宄结构对称,此处的“秉”显然不是“拿”“持”的意思,而应是和“穗”相对应的名词性词语。《说文》:“秉,禾束也,

8、从又持禾。”甲骨文形体作,金文作战国形体为,属于“六书”中的会意字,会手持禾之意。因此,文中的“秉”即泛指禾稻、庄稼。(二)可以有效辨识近义词或同义词。“伐”“袭”“侵”是一组意义相近却乂有所区别的近义词。如:十年春,齐师伐我。(《左俾•庄公十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僖公四年》)追溯这两个字的古文字形:“伐”,甲骨文作,金文作,从戈从人,会以戈击人之意。“侵”,金文作,从人、从又、从帚,会人以手持扫帚渐进扫除之意。《说文解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