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学术中的治理学和治理哲学

中国传统学术中的治理学和治理哲学

ID:9112930

大小:61.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4-18

中国传统学术中的治理学和治理哲学_第1页
中国传统学术中的治理学和治理哲学_第2页
中国传统学术中的治理学和治理哲学_第3页
中国传统学术中的治理学和治理哲学_第4页
中国传统学术中的治理学和治理哲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学术中的治理学和治理哲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传统学术中的治理学和治理哲学  中图分类号:B026文献标志码:A:1001-862X(2015)02-0075-006  本刊?在线杂志:.jhlt..  简介:周可真(1958―),江苏省宜兴市人,哲学博士,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典哲学、明清哲学。  一、中国传统学术中的治理学  管理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具体形式,并且“在人类活动中,也许再没有比管理更重要的领域了”[1]11。  管理思想是普遍存在于人类世界的意识形式之一,但是,当且仅当人类进入“劳心”与“劳力”的分工时代以后,某些从事后

2、来被称作“学术”或“学问”的认知活动的“劳心者”也开始关注和他们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管理现象,进而对某些管理现象开展学术研究时,管理思想才有可能从无条理的零散的管理意识转变成具有一定的观念系统的管理学说。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为“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提供了适宜的社会条件,中国最初的一批管理学说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通过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而产生的。  先秦时期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发端于学者们对“礼坏乐崩”的社会动荡条件下治乱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这个问题是关乎国家兴衰存亡的政治问题,但是先秦诸子有其不同于古希腊诸贤的政治思维方式(1),并由此

3、导致其政治学说在内容上也有别于后者:如果说古希腊诸贤的政治学说是偏重论究“政治”之“政”(国家政体)而相应地可以称之为“政体学说”的话,那么,先秦诸子的政治学说则是偏重讨论“政治”之“治”(国家治理)而相应地可以称之为“治理学说”。  先秦时代,无论是周王所统治的“天下”,还是诸侯王所统治的诸侯国,其政体都是千篇一律的君主制,对于这种从上古沿袭下来的传统政体,先秦诸子都没有提出变革的要求,即使是对当时现实政治持激烈批判态度以至主张废弃传统礼制的道家老庄学派,也无有加以变更之意,甚至,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过要改变这种现实的政体而

4、以某种理想的政体来取代之。事实上,先秦诸子都是在视现存政体为理所当然的前提条件下来思考治乱问题的,他们在进行这种政治思考时,要么是现实地站在他们自身(属于士大夫阶层)的立场上为君主着想而努力替其出谋划策,要么是设身处地站在君主立场上来设想作为一个君主该当如何作为方可达成息乱致治的目的,这种思考方式最终将他们所思考的种种与治乱相关的问题统统归于君主个人行为的是非得失问题,由此促使他们从对现实治乱问题的具体思考进展到对君主为人处世的一般道理的探究,于是形成了被《庄子?天下篇》描述为“天下治方术者多矣”而“道术将为天下裂”的局面。 

5、 《庄子?天下篇》(2)和《荀子?解蔽篇》、《韩非子?显学篇》都是战国末年对春秋以来的学术进行通观全局的审视、反思和批评并加以一定程度的总结的学术史论著,尽管这些论著的学术立场各异,学术批评各有所重,学术思想更是互见差异,但是它们都把诸子百家学术的真精神归结为探求能致圣王之治的治道。这种治道被《解蔽篇》概括为可达致“上明而下化”的“虚一而静”的“治心之道”,被《显学篇》概括为“不随适然之善”的“有术之君”所奉行的“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的“必然之道”,被《天下篇》概括为由“古之道术”所发明的“内圣外王之道”(3)

6、。其中,《天下篇》的概括被梁启超评论为:“‘内圣外王’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部,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2]861这是梁氏根据他本人对中国传统学术的理解,将整个中国传统学术的研究主题归结为“内圣外王之道”。中国现代学者冯友兰更从哲学角度将中国传统哲学归结为研究“内圣外王之道”的学问,他说:“圣人的人格,是内圣外王的人格。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是使人有这种人格的学问。”[3]706“中国哲学家以为,哲学所求底最高底境界是即世间而出世间底。有此等境界底人,谓之圣人。圣人的境界是超世间底。……但超世间并不是离世间,所

7、以中国的圣人,不是高高在上,不问世务底圣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底人格。……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底精神成就底人,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3]708“所以圣人,专凭其是圣人,最宜于做王。如果圣人最宜于做王,而哲学所讲底又是使人成为圣人之道,所以哲学所讲底,就是所谓‘内圣外王之道’。”[3]856  在秦朝以前,“王”(或曰“大王”)原本仅用于指称天子,后来较强大的诸侯也纷纷自称或互称为“王”。《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之道”一语中“内圣”与“外王”对举使用,乃明指“圣”、“王”为“内”、“外”一体之关系,故此处“

8、圣”、“王”二词各自的意义都互受对方的限定:“圣”实非指一般圣贤而言,而是特指具有大王身份的圣贤;“王”实非指一般大王而言,而是特指具有圣贤素质的大王。按笔者的理解,所谓“内圣外王之道”,乃是就理想的治国理民者(君主)而言,“圣”是言其“内”(心识、认识),“王”是言其“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