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修养与领导智慧

道德修养与领导智慧

ID:9099245

大小:3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4-17

道德修养与领导智慧_第1页
道德修养与领导智慧_第2页
道德修养与领导智慧_第3页
资源描述:

《道德修养与领导智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道德修养与领导智慧何良安(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湘论坛关于道德,人们往往是这样理解的:对社会来说,道德是一种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非强制的特殊规范体系;对个人来说,它是对人的种种规范要求和做人的品质,很少有人把道德修养和生活智慧联系在一起。其实,对于领导干部来说,道德既是人生的智慧,也是“领导”的智慧。一、道德修养是一种人生智慧首先,道德修养是个体确证自我的方式。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考证,“道德”(ethos)一词的原始含义是“居留地”、“空间”,意思是道德为人类开启了社会生活的空间。人类生活既需要自然空间,更需要“精神空间”,没有道德提

2、供的“精神空间”,社会如一盘散沙,个人则被社会排斥,正是道德把分散的个体联结起来,否则人类世界将与动物世界一样处于“自然状态”之中。所以,孟子说:“夫仁,天下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孟子·告子下》)如果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野兽),即人性是自然性和超自然性(社会性)的统一的话,那么人只有以道德的方式生活才能从自然性迈向超自然性,即人只有以具有一定的道德修养才能成为人。当人们平常说一个人不是“人”的时候,就是指这个人缺乏基本的道德修养。其次,道德修养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前提。人都是处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中,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在孤立的状

3、态下追求自身的价值和幸福,因此,能不能得到社会与他人的赞许与合作,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利害攸关的,道德修养于是就成为个人在社会或他人面前的通行证。中国传统伦理中“德”“得”相通的原理,就直接揭示了道德修养之于自我实现的价值。中国文化对德的经典定义是:“德者,得也”,这意味着在纯粹的道德领域中,它是相对于“道”而言的,个体分享、获得了作为普遍原则的“道”,便凝结为自己的德性,故“德”便具有“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之意;而在社会生活中是指“得于人”之意,其意思是说,“德”是“得于人”的原因和条件。“德”“得”相通的原理可展开为多样性的结构内涵:第一,“得”必须“德

4、”;第二,“德”为了“得”;第三,“德”必然“得”这是中国特有的道德信念;第四,“得”应当“德”;第五,“德”就是“得”;第六,“得”就是“德”,六个方面的结合,形成中国复杂的道德智慧,渗透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原理,是一种无功利的功利性,超功利的功利性。如果说经济生活追求的是获得的话,伦理生活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获得。“德”“得”相通的道德智慧,可以成为经济与道德的整合点;对个体来说,它要求人们树立有“德”才能“得”,以“德”获“得”的理念,正如孔子说的:“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大学·慎德

5、》)一个人即使非常有才能,但是为人处事中没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就无从实现自我的价值,或者守着财富与权势却可能众叛亲离。所以,“德,智也”,“大德者,大智也”。第三,道德修养是个人幸福生活的保障。人的富贵名誉需要靠道德的涵养,不能靠权势或其他外在条件来获得和长久保持,正如《菜根谭》里所讲:“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废兴;若以权力得者,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并且,权力和物质生活如果缺乏必要的道德范导,会导致感性欲望的片面追求甚至放纵,最终使人无福享受。康德在其伦理学著作《实践理性批判》曾指出:“恰当地说

6、,道德并不是如何使我们获得幸福的学说,而是如何使我们配享幸福的学说。”无德而无福还有一层意思是指无德者不懂享受生活,道德是一种开阔的人生觉悟,道德败坏则是一种蒙昧,按佛教的说法就是“无明”,对人生缺乏透彻的观点和领悟。事实上,如果把幸福仅仅理解为荣耀、富足和权力,那么影响人生幸福的因素太多,超出了个人主观努力能控制的范围,因为财富、金钱、权势等外在条件不像德性那样始终与人同在,它们并不能无条件地为人所拥有,是“有待”的。德性对于人生幸福来说则是“无待”的,可以随时随地发挥作用。最后,德性本身是幸福生活的内容。古人讲:“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一个有

7、德性的人,往往具有坦荡、宽容的胸怀和平静、淡泊的心态,得意不会忘形,失意也不会沉沦,不会因他人的成功嫉妒、失落,其心灵始终保持一种坦荡、舒展之乐;卑鄙、自私的人往往因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而导致精神上的不安,总是过着一种欠缺的生活,内在的快乐、精神的安宁、生活的美感与他们无缘。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免却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种种烦恼,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自然有心灵的宁静和充实。有“伦理学之父”的亚里士多德对德性、理性与幸福的一致关系有过经典阐述,他把人的心灵分为欲望、激情、理性三个部分,德性就是理性对前两者的驾驭和控制,也就是中道。实现了三者的协调,人有德性,

8、心灵和谐,也就获得了幸福。现代医学、神经化学也证明:善良的品性、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