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前禅影无所求与称法行

灯前禅影无所求与称法行

ID:9056158

大小:32.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4-16

灯前禅影无所求与称法行_第1页
灯前禅影无所求与称法行_第2页
资源描述:

《灯前禅影无所求与称法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燈前禪影(九)無所求與稱法行王開府台灣師大國文系教授88.3.3達摩禪法的「四行」,除前已論及的報怨行、隨緣行外,另有無所求行、稱法行。《楞伽師資記》引錄「無所求行」如下文: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及(宜作「反」,據《續高僧傳》)。安心無為,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功德黑闇,常相隨逐。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於諸有,息想無求。經云:「有求皆苦,無求乃樂。」判如(別本作「知」)無求。真為道行。前面的報怨行、隨緣行,是就過去所造的業,今受苦樂報,而說面對果報之修行原則;無所求行、稱法行,則是就現

2、在造新業之活動,而說修行之原則。「求」是指貪求世間的一切。三界的生命,都是苦的。即使有功德,黑闇總是如影隨形。世間的存在,本質是空,看清這點,在世間無所貪求。祇要貪求,必然帶來煩惱;停止貪求,才能快樂安心,這才是真正朝向解脫的修行。諸行無常,實無可求,後來中國禪宗更擴大範圍、徹底地主張「無求」「無為」「無事」,即使是「佛法」也不可求。這在臨濟宗,表現得更是明顯。如臨濟宗的祖師臨濟義玄就說:無佛可求,無道可成,無法可得。爾若求佛,即被佛魔攝;爾若求祖,即被祖魔攝。爾若有求皆苦,不如無事。爾言六度萬行齊修,我見皆是造業:求佛求法,即是造地獄業;求菩薩亦是造業;看

3、經看教亦是造業。佛與祖師是無事人。若是真正道人,......但能隨緣消舊業,任運著衣裳,要行即行,要坐即坐,無一念心希求佛果。(以上見《臨濟錄》)這些主張站在緣起性空、法亦非法的立場上,也都如理合法,並非什麼異端邪說。這是中國禪師把達摩的禪學,進一步充盡地開展的結果。達摩說:「安心無為,形隨運轉。」臨濟說:「隨緣消舊業,任運著衣裳。」實出自同一機杼。如果「涅槃」與「佛」不是生滅無常的有為法,而是不生不滅的無為法;那麼它便不是因「求」而生、緣「為」而有。事實是,「無明」滅時,即是「明」;超越了生滅、無常、苦的有為法,就是不生不滅、常樂、清淨的無為法,這就是「涅

4、槃」或「佛」境界。所以「佛果」是不能直接「求」得的。佛與涅槃,既然不是生滅法,而是永恆常住、本來具足的,因此說「自性涅槃」「佛即眾生」「輪迴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在眾生、輪迴、煩惱的有為法當下,佛、涅槃、菩提之無為法始終常住自在,無有生滅。並非離開眾生,別有佛;離開輪迴,另有涅槃;斷滅煩惱,始有菩提。其次,《楞伽師資記》引錄「稱法行」如下:稱法行者,性淨之理,因(=目)之為法。理此(=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云: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於身命則(=財),行檀捨施。心無(吝)惜,達

5、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攝(化)眾生,而無(=不)取相。此為自(利),復(能利)地(=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度既爾,餘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本段原文錯訛不少,括孤中文字是依印順法師或別本增改。「心無吝惜」之「吝」字,原文從「心」部,是「吝」的異體字,今改。前面「報怨行」是遇苦時的修行;「隨緣行」則兼顧樂時的修行;「無所求行」是不苦不樂時也需要的修行。「無所求行」是從反面說,於一切法無所貪求;此處的「稱法行」則是從正面說,於一切法如理而行。「性淨之理,目之為法」是說,諸法本性清淨,我們應把這樣的真理,視為正法。在真理中,

6、一切有為法的實相本是空無自性的,無所染著,也沒有彼此的差別。離開我相、眾生相的污染,便見一切法是無我、無眾生的。有智慧的人相信而且了解這「空理」,就當依於正法、如理而行。諸法體性,本無慳吝,所以對身、命、財都能布施。心中無所吝惜,了解能布施的我、被布施的人,以及布施之行為,三方面都是緣起性空的,因此布施時,心無染著。為了清淨無染,度化眾生時,不取著度眾生之相,這樣可以自利、利他,而成就覺悟之道。布施(檀度)時能依法如理而行,其他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五度,也如此修行。為了除去心中的妄想,修行六度,卻不染著於修行之相,自視無所修行。達摩教我們「無所求」,

7、卻不是要我們無所事事,大乘的六度修行一樣也不能少。但是在修行的同時,仍然是信解空理,無所希求,心中清淨無染,不自以為有所修行。這樣的修行,就能依法如理了,這就是「稱法行」。達摩的「稱法行」的「攝化眾生,而無取相」,正是符合《金剛經》所說的:「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關於達摩的禪法,《楞伽師資記》最後又記載如下:大師又指事問義:但指一物,喚作何物。眾物皆問之。迴換物名,變易問之。又云:「此身有不?身是何身?」又云:「空中雲霧,終不能染污虛空,然能翳虛空,不得明淨。涅槃經云:『無

8、內六入,無外六塵。』內外合故。名為中道。」達摩藉著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